描述
2025年,台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本書彙集近四十位醫療、長照、政策與科技領域專家學者,從不同面向探討台灣長期照護現況、挑戰與未來發展方向,為台灣的長照政策與實務工作提供重要思考框架與建議。
唯有整合資源、促進醫療與長照無縫連結,並積極探索創新模式,才能在面對超高齡社會挑戰時,實現「健康老化」與「在地安老」願景。期待專家的研究成果與實踐經驗,能為台灣的長照體系注入活水,建構更優質的高齡照護環境。
本書由林元清醫師、邱文達教授(前衛福部部長)及王懿範教授擔任主編,邀集國內外長照領域醫界學界專家37人共同撰作15篇專文,並邀集歷任衛福部部長及長照領域產官學界共10人撰推薦序;是台灣長照相關論述集大成者。
主編簡介
林元清
美國AHMC醫療集團 副總裁
川普總統衞生部前副助理部長
前美國聖瑪利諾市三任市長
邱文達
美國AHMC醫療集團 共同執行長
臺北醫學大學 講座教授及前校長
前衛生福利部 部長
王懿範
美國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臨床導師及2024醫學院教授獎
北京協和醫學院衛生健康管理學院榮譽及客座教授
國際整合照護基金會會刊(IJIC)編委及中國編委會主席
目錄
推薦序
「健康台灣」願景下的長照新篇章 邱泰源
邁向超高齡社會的長照新願景 陳時中
完善長照體系:人才、資源與財務永續的關鍵 蔣丙煌
長照2.0:開創全民照護的新時代 林奏延
一代代的承諾:建構具韌性的照護藍圖 薛瑞元
健保給力社會更友善 高齡需求照護更貼心 石崇良
在宅醫療的未來:台灣長照政策的轉型與挑戰 陳節如
智慧健康願景:台灣長期照護的創新與挑戰 陳瑞杰
跨領域協作與社區照顧:共建台灣的健康老化未來 洪德仁
AI引領長照創新:智慧化照護未來展望 李友專
引言 林元清、邱文達、王懿範
第一章 全球長期照護的趨勢分析——從WHO年度主題看台灣的長照發展 邱文達、林元清、王懿範
第二章 長照與醫療銜接整合之規劃與推動 祝健芳、王銀漣
第三章 財務與給支付制度之建言 李玉春
第四章 擘劃高齡長照未來政策展望與國家級高齡研究中心之核心角色 許志成、林玨赫
第五章 高齡醫學與長照整合 黃偉嘉、曾佩玲、黎家銘、詹鼎正
第六章 後疫情時代無牆化健康照護生態系——以內在健康力為核心的高齡智慧整合照護的實踐 楊宜青
第七章 日本超高齡社會的醫療照護問題與因應對策 李光廷
第八章 超高齡時代的健康照護——居家醫療與長照的整合策略 余尚儒、王維昌
第九章 長照政策 健康台灣方針的落實 蔡芳文、蔡孟偉
第十章 智慧長照資訊政策未來展望 徐建業、郭佳雯、饒孝先
第十一章 長照科技發展芻議 江秉穎、許明暉、詹鼎正
第十二章 長照法規之發展與探討 鄭聰明
第十三章 衛生福利部所屬醫院長期照護現況 林慶豐、李孟智、黃元德、賴仲亮、楊廷光、林三齊、簡以嘉、王蘭福
第十四章 臺北醫學大學長期照護發展與目標 劉芳、張詩鑫、吳麥斯
第十五章 慈濟長照模式的背景、核心價值及執行成果 莊淑婷、林名男
推薦序
「健康台灣」願景下的長照新篇章/邱泰源(衛生福利部部長)
在賴清德總統提出的「健康台灣」願景引領下,衛生福利部正以前瞻性的視野,全力推動醫療與長期照護的整合與創新。面對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重要歷史關口,這不僅是因應人口結構變遷的必要之舉,更是為了實現我們共同的願景——讓每一位國人都能享有優質、平價、普及的醫療照護服務,並能夠在熟悉的環境中安享晚年。
回顧過去幾年,我們在長期照顧2.0計畫的基礎上,不斷精進與創新。我們推動了出院準備銜接長照服務計畫,將民眾從出院到接受長照服務的等待時間從原本的數十天縮短至僅需數天,服務銜接率也顯著提升。我們實施了居家失能個案家庭醫師照護方案,目前已有近千家特約醫事機構參與,服務了超過20萬名個案。在失智症照護方面,我們布建了超過500處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和100多處失智共同照護中心,為數以萬計的民眾提供了服務。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正積極推動在宅醫療服務,讓更多行動不便或居住在偏遠地區的民眾能夠在家中獲得必要的醫療照護。這不僅提高了醫療可及性,也大大提升了患者的生活品質。我們已在多個縣市試行「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初步成果令人鼓舞,未來將進一步擴大實施範圍。
然而,我們深知挑戰仍然存在,直至民國113年,我國失智症人口達到約35萬人,長照需求也將隨之大幅增加。因此,我們的願景是建立一個更加整合、更具彈性、更能回應個人需求的醫療與長照體系。
在未來,我們將致力於以下幾個方向,首先要先強化醫療與長照的無縫銜接,透過資訊系統的整合,期望實現醫療團隊與長照團隊的緊密合作,提供真正的全人照顧。其次,將持續推動以社區為基礎的照顧模式,包括擴大在宅醫療服務的覆蓋範圍,希望看到更多醫療院所參與家庭醫師照護方案和在宅醫療服務,同時強化長照專業服務,讓長者能在熟悉的環境中獲得所需的照顧。另外,將加強對特殊需求群體的照顧。特別是在失智症照護方面,我們計畫持續建立多元化的服務資源,從社區服務據點到專業的照護中心,全面提升照護品質,我們的目標是讓更多失智症患者及其家屬能獲得及時、適切的支持。除此之外,我們將積極推動創新的照顧模式,並因應新的醫療照護需求,探索更具彈性、更能滿足個別需求的照顧模式,為人民提供更貼心的服務。最後,我們將持續投入資源培育專業人才,提升照護品質,我們相信唯有擁有優秀的照護人才,才能為全國人民提供最好的服務。
建構一個完善的醫療與長照體系是一項艱鉅的任務,需要政府、醫療機構、長照單位以及全體國民的共同努力,未來,我們將持續推動照護體系的創新與整合,期待透過各界的共同努力,打造更完善的健康照護網路,讓每位人民都能享有優質的照護服務。
邁向超高齡社會的長照新願景/陳時中(行政院政務委員)
台灣正迎來人口結構的重大轉折點。根據預測,2025年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將突破20%,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面對這一巨大的社會變遷,建構完善的長期照顧體系,確保每位長者都能安享幸福晚年,已然成為當前最迫切的社會議題。
回首過往擔任衛生福利部部長的歲月,長照政策的推動過程歷歷在目。從長照1.0到長照2.0,我們不斷擴大服務範疇、增加資源投入、提升照顧品質。然而,要真正建立起全面且永續的長照體系,仍有漫長的路要走。
長照人力短缺一直是我們面臨的主要挑戰。隨著服務需求日益增加,第一線照顧人員的缺口愈發擴大。我們必須通過提升薪資待遇、建立明確的職涯發展路徑、強化專業教育訓練等多管齊下的方式,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長照產業。同時,積極運用科技輔具,減輕照顧者負擔,提升照顧效率,也是不可或缺的發展方向。
長照服務的可及性與普及性同樣需要我們持續努力。特別是在偏遠地區,長照資源分布往往較為不均。推動社區整體照顧體系的建置,讓長照服務深入每個角落,是我們的重要使命。與此同時,加強對家庭照顧者的支持,提供喘息服務、照顧技巧訓練等資源,也是減輕照顧壓力的關鍵所在。
長照與醫療體系的整合更是不容忽視的課題。許多長者同時面臨慢性病管理與日常生活照顧的雙重需求。如何讓醫療照護與長期照顧實現無縫對接,提供連續性的服務,需要我們深入思考。這不僅需要跨專業的合作,更需要跨部門的協調,共同建立起完整的照顧網絡。
長照財源的永續性問題也值得我們高度關注。隨著人口老化加速,長照支出必然持續攀升。在政府財政、保險制度與使用者付費之間尋求平衡,確保長照體系的長期穩定發展,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智慧與努力。
最後,我想強調的是,長照不僅是一項社會福利政策,更是關乎每個人未來生活品質的重要議題。我們必須轉變思維,從被動的「被照顧」轉向主動的「活躍老化」。通過推動預防保健、延緩失能、鼓勵社會參與等措施,讓每個人都能盡可能保持健康、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從而減少對長期照顧的依賴。
展望未來,建構完善的長照體系無疑是一項艱鉅而必要的任務。它需要政府、民間組織、企業、學界等各方力量的共同投入與協作。我深信,只要我們同心協力,必定能為台灣的長者們營造一個有尊嚴、高品質的晚年生活環境,也為我們自己的未來預做最好的準備。
讓我們攜手同心,共同邁向一個友善高齡、世代共榮的美好社會。在這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每一個人的參與都至關重要。通過政策引導、社會支持、科技創新,我們定能構建一個讓所有人都能安心變老、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健康台灣」願景下的長照新篇章/邱泰源(衛生福利部部長)
在賴清德總統提出的「健康台灣」願景引領下,衛生福利部正以前瞻性的視野,全力推動醫療與長期照護的整合與創新。面對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重要歷史關口,這不僅是因應人口結構變遷的必要之舉,更是為了實現我們共同的願景——讓每一位國人都能享有優質、平價、普及的醫療照護服務,並能夠在熟悉的環境中安享晚年。
回顧過去幾年,我們在長期照顧2.0計畫的基礎上,不斷精進與創新。我們推動了出院準備銜接長照服務計畫,將民眾從出院到接受長照服務的等待時間從原本的數十天縮短至僅需數天,服務銜接率也顯著提升。我們實施了居家失能個案家庭醫師照護方案,目前已有近千家特約醫事機構參與,服務了超過20萬名個案。在失智症照護方面,我們布建了超過500處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和100多處失智共同照護中心,為數以萬計的民眾提供了服務。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正積極推動在宅醫療服務,讓更多行動不便或居住在偏遠地區的民眾能夠在家中獲得必要的醫療照護。這不僅提高了醫療可及性,也大大提升了患者的生活品質。我們已在多個縣市試行「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初步成果令人鼓舞,未來將進一步擴大實施範圍。
然而,我們深知挑戰仍然存在,直至民國113年,我國失智症人口達到約35萬人,長照需求也將隨之大幅增加。因此,我們的願景是建立一個更加整合、更具彈性、更能回應個人需求的醫療與長照體系。
在未來,我們將致力於以下幾個方向,首先要先強化醫療與長照的無縫銜接,透過資訊系統的整合,期望實現醫療團隊與長照團隊的緊密合作,提供真正的全人照顧。其次,將持續推動以社區為基礎的照顧模式,包括擴大在宅醫療服務的覆蓋範圍,希望看到更多醫療院所參與家庭醫師照護方案和在宅醫療服務,同時強化長照專業服務,讓長者能在熟悉的環境中獲得所需的照顧。另外,將加強對特殊需求群體的照顧。特別是在失智症照護方面,我們計畫持續建立多元化的服務資源,從社區服務據點到專業的照護中心,全面提升照護品質,我們的目標是讓更多失智症患者及其家屬能獲得及時、適切的支持。除此之外,我們將積極推動創新的照顧模式,並因應新的醫療照護需求,探索更具彈性、更能滿足個別需求的照顧模式,為人民提供更貼心的服務。最後,我們將持續投入資源培育專業人才,提升照護品質,我們相信唯有擁有優秀的照護人才,才能為全國人民提供最好的服務。
建構一個完善的醫療與長照體系是一項艱鉅的任務,需要政府、醫療機構、長照單位以及全體國民的共同努力,未來,我們將持續推動照護體系的創新與整合,期待透過各界的共同努力,打造更完善的健康照護網路,讓每位人民都能享有優質的照護服務。
完善長照體系:人才、資源與財務永續的關鍵/蔣丙煌(衛生福利部前部長)
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隨著高齡化趨勢加速,長期照顧需求與日俱增,建構完善的長期照顧制度刻不容緩。
在任職衛生福利部部長期間,我們積極推動長照十年計畫,建構長照服務網絡,並於 2015年5月通過長照服務法,為長照制度奠定法制基礎。長照十年計畫是我們推動長照制度的重要里程碑。透過這項計畫,我們已逐步建置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複合型服務中心等資源,擴大服務涵蓋率。
當時我們也積極推動「一鄉鎮一日照」政策,擴充社區日間照護據點的建置。在這些日照中心,要考慮到老年人可能面臨的特殊飲食需求,提供均衡且適合老年人的膳食。
目前國內照顧服務員嚴重短缺,造成這種現象的主因之一是照服員薪資偏低,許多人接受培訓後不願投入產業。為此,我們曾積極改善照服員的薪資待遇與工作條件,以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入長照產業。同時,我們也注意到了營養專業人才在長照體系中的重要性,考慮如何更好地將營養師納入長照團隊。
財務永續是另一項重要挑戰,為了確保長照服務的永續發展,我們曾參考西方及日、韓的制度,推動台灣的長照保險制度,建議採收支連動機制,並設置三個月準備金,以確保財務平衡。我們建議審慎精算費率,盡量減輕民眾負擔。值得強調的是,長照保險不同於健保或勞保,它是為照顧失能者而設,其服務對象不分年齡,目的在減輕整個家庭的照顧負擔。可惜後來的執政黨無意推行長照保險制度,致使功虧一簣。
建構完善的長照制度是一項艱鉅但極端重要的任務,它不僅關乎高齡者的福祉,更攸關整個社會的永續發展。我們希望台灣能夠持續完善長照服務網絡,提升照顧品質,同時積極培育專業人才,建立穩定的財務機制,打造一個讓所有國人都能安心老年的社會。
長照2.0:開創全民照護的新時代/林奏延(衛生福利部前部長)
長期照護體系一直是台灣健康照護發展的重要基石,尤其是近年來隨著人口急遽老化,人民對長照的需求逐年增加。回顧當年推動長照2.0的過程,我們的目標始終如一,讓更多需要幫助的長者、失能者及他們的家庭能獲得及時的照護服務,能夠參與長照2.0的規劃與執行,我感到無比榮幸。
在推動長照2.0的過程中,面臨了許多挑戰,從資源的配置、服務的整合、到基層人員的訓練與部屬,幸運的是,當年持續的努力獲得了不錯的成效。如今,長照2.0已讓全國的長照覆蓋率大幅提升,許多長者、失能者和家庭因此受惠,這不僅是政策的成功,更是一個社會制度的進步。我們的目標是要讓每一位需要長照的國民,不論其經濟條件或地理位置,都能夠平等享有這項權利。
《長照新政策的未來展望:落實健康台灣大策略》這本書,不僅是對過去成果的回顧,也是對未來政策的深思與前瞻。長期照護的需求只會隨著社會老化的加劇而增加,因此未來的長照制度必須具備更多的彈性與創新。我們需要持續提升服務品質,運用科技的力量優化照護模式,才能面對更多、更複雜的照護挑戰。
透過這本書的討論與分享,我們能為未來的長照發展提供更多實際的方向與策略,讓台灣在面對高齡化社會的挑戰時,依然能夠保持健康與幸福。
一代代的承諾:建構具韌性的照護藍圖/薛瑞元(衛生福利部前部長)
隨著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醫療與照護的整合問題顯得愈加迫切。在我擔任衛生福利部部長期間,有幸參與並推動長照2.0計畫,這不僅是我國在長期照護政策上的重大突破,也奠定了照護資源的整合與強化基礎。我們在社區與居家照護模式中取得的進展,展現了我們持續努力的成果,實現了讓更多人能夠在熟悉環境中安享晚年的目標。
儘管如此,長照2.0只是邁向未來的第一步。隨著需求的日益增長,我們需要進一步發展一個更前瞻性的長期照護體系。這包括透過政策引導吸引民間資本投入,並運用創新科技提升照護效率。未來,如何利用數位科技與智能技術,讓照護服務更加精準且普及,將是我們共同面對的挑戰。
照護不僅是針對高齡者的健康需求,更涉及整個社會的福祉。因此,建立一個長期照護保險制度,確保財務永續,是我們未來必須達成的目標。透過保險機制,我們可以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同時確保失能者能夠獲得應有的照護。
在照護人才的培養方面,我們將持續加強對基層人員的訓練,並提升其工作條件與薪資待遇,以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這一重要產業。這將是我們長期照護體系持續發展的關鍵。
我們共同的願景是讓每一位高齡者都能夠安享晚年,無論其經濟背景或所在地區,這是我們對下一代的責任。長照不是一時的任務,而是一代代的承諾,我們必須不斷推動,為未來創造一個更加完善且具韌性的照護體系。
健保給力社會更友善 高齡需求照護更貼心/石崇良(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
依據國發會所公布的資料,台灣65歲以上的人口占率將於2025年突破20%,成為世界衛生組織所定義的超高齡社會;伴隨快速高齡化社會的來臨,醫療需求的增加與失能人口的照護問題,將逐步湧現,長期照護政策不僅是社會福利的核心議題,而如何整合資源,無縫銜接醫療照護與長照服務,更是健康台灣願景推動策略的重要一環。
全民健保自2016年起推動「居家醫療整合照護計畫」,串聯醫事人員與醫療院所,鼓勵組成社區整合照護團隊,提供失能及行動不便的民眾在家就可以接受到醫療照護,包括一般慢性病照護、重度呼吸依賴居家醫療及居家安寧療護等。自今(2024)年7月起,健保署進一步推動「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由醫師、護理師、藥師及呼吸治療師等專業人員組成照護小組,將急性照護服務直接送到患者家中或照護機構中,減少病人及家屬往返醫院奔波,降低住院期間照顧負擔和交叉感染的風險,實現「居家就是最好的療養場所」願景,滿足民眾在地安老的需求。居家醫療的普及,不僅是為了應對超高齡社會,醫療與長照機構床位不足之現實挑戰,更是為了讓長者及行動不便者,在熟悉的環境中,獲得整合醫療與長照,且即時、連續性之照護服務。
醫療與長照3.0結合是健康台灣願景之一,健保將持續強化出院準備服務、擴大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PAC計畫)及各項居家醫療照護模式,加強資訊整合、服務無縫銜接,並使資源有效利用發揮綜效,藉由提供居家、社區、機構、醫療、社福一體式服務,達成在宅安心、安養又安老的樂齡社會。此外,為降低國人不健康餘命的年數,未來的長期照護政策,更必須從預防、早期介入、居家照護、急性醫療等多方位出發,提供以全人為中心之整合性服務,讓身體功能退化者,可以安心待在家中,接受完善有品質的醫療和照護。
「健康老化」,是當前施政之重要目標。而長照政策的成功,不僅在於制度的設計,更取決於如何落實到每一個家庭、每一位民眾的日常生活。本書正是基於這樣的宏觀視野,深入探討台灣在面對高齡化社會時,所採取的政策措施,並提出具前瞻性的實踐路徑,亦為長照政策提供更深刻的思考與行動指南,讓我們共同朝向健康台灣的目標邁進。
健保給力社會更友善 高齡需求照護更貼心/陳節如(台灣社會福利總盟副理事長)
隨著台灣社會高齡人口的快速成長,失能人口數的快速增加,亟需建立以人為本、以社區為基礎的醫療與照護整合體系,滿足身心障礙者與失能老人需求。故民間團體自2013年起,積極推動在宅醫療,在2014至2015年間,當時擔任立法委員的我與台灣社會福利總盟(簡稱總盟)共同率領政府部門、醫療界及社福界專業代表,參訪日本千葉縣松戶市、長野縣佐久市的在宅醫療,深入了解日本在宅醫療政策推動現況與實務運作模式。此外,我與總盟也辦理多項活動,邀請日本在宅醫療專家來台分享經驗,希望能推動台灣實施「在宅醫療」。因此,在與時任健保會委員吳玉琴共同努力,將在宅醫療納入健保總預算,促成「104年全民健康保險居家醫療整合照護試辦計畫」的實施,並於2016年修訂整合了「居家醫療」、「重度居家醫療」及「安寧療護」,透過跨專業、多職種的合作模式,提供在宅老人有尊嚴、有品質的在地生活。
台灣健保制度舉世聞名,近幾年政府與民間大力推動長照2.0、居家醫療等,但仍有服務斷裂之處,包括出院回家時(出院準備)、在家或機構病情急性變化、以及人生最後階段(臨終照護),需要透過整合做好照顧的銜接。總盟看見服務使用者的需求,在2019年、2023年及2024年率團分別至澳洲雪梨、美國克里夫蘭和日本北海道研習參訪,瞭解整合照顧對弱勢群族的協助。這些國家透過跨團隊的夥伴關係支持社區式照顧,以居家醫療預防不必要的住院,或以外展機構服務減少住院,都值得國內借鏡。基於此,總盟也從2021年開始辦理「台灣社區整合照顧研討會」,以加強各專業對在宅醫療的認識與支持,並倡議將住宿式機構納入居家醫療。歷經三年的倡議,值得肯定的是,政府聽見民間團體的聲音在政策有些回應改進,譬如今年(2024年)起居家整合照護計畫2.0,在宅急症照護模式擴及到住宿式機構,並將急性照護納入居家醫療。而落實社區整合照顧,急性後期照護(PAC)的銜接也是重要一環;未來發展社區PAC照顧模式是可以努力的方向,以增加民眾的就近性,實踐在地老化。
2025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長照3.0也即將上路之際,欣見長期致力於推展醫療與長照整合模式,積極促成國際經驗交流的王懿範教授與林元清醫師及邱文達教授,網羅各領域專家撰寫《長照新政策的未來展望:落實健康台灣大策略》一書。這本書內容相當豐富,包括全球長照趨勢分析、長照法規、給付、資訊、科技等政策展望,以及我國與日本醫療照護問題與實踐模式等探究,不僅讓我們更了解國際發展趨勢,也為台灣建立未來的「健康生活和健康社區」提供了相當有價值的參考。
智慧健康願景:台灣長期照護的創新與挑戰/陳瑞杰(台北醫學大學董事長)
當我們展望未來,長期照護已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議題。隨著全球老齡化趨勢的加劇,長照的需求不僅關乎個人及家庭,更成為國家社會福祉的核心。在我擔任台北醫學大學董事長的過程中,智慧醫療的推動與長期照護的發展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我們不僅要創新醫療技術,更要將其落實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為所有需要照護的人提供更好的服務。
《長照新政策的未來展望:落實健康台灣大策略》這本書,正是我們在這條道路上重要的一步。我們必須思考如何藉由政策、科技與人力資源的整合,創造一個可持續且高效的長照系統。在北醫,我們不僅致力於醫療技術的創新,更推動長期照護的全面發展,以期達成智慧健康的願景。
我堅信,智慧醫療的進步可以大幅提高長期照護的質量與效率,並為我們的患者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務。台灣的長期照護系統在未來將面臨許多挑戰,但我相信透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我們可以實現「健康台灣」的大策略,確保每個人都能獲得有尊嚴且高質量的照護。
我非常榮幸能為這本書撰寫序言,並期待這本書能夠為台灣及國際的長期照護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
跨領域協作與社區照顧:共建台灣的健康老化未來/洪德仁(國際整合照顧學會理事長、台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
2025年,臺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高達20%,高齡者的需求和服務,是急迫的挑戰和創新契機。
賴清德總統上任後,積極推動「長照3.0」政策,以過去「長照2.0」的基礎,持續增加服務據點和內容,給予家庭照顧者和長照機構更多支持,並積極結合醫療和社會福利,發揮最大的功能,提升對長輩的照顧。
2024年10月下旬開始,我在衛生福利部指導,於台北市、台南市、雲林縣、台東縣、連江縣等地進行5場次的「健康台灣公民參與論壇」,每場次都聆聽到公民積極反映:快速的高齡化後,造成長輩、家人、醫療、照護很大的負擔,除了有賴醫療、長期照護專業資源的努力之外,更建議要結合社區生活圈內的相關社會資源,形成一個社區生活照顧網絡。
大家更鼓勵還保有自我照顧能力、輕度慢性病的亞健康老人家,提升健康自覺、改善健康生活型態、積極進行慢性病管理,持續社會參與,進行社會處方、志願服務、參與時間銀行,成為社區重要的照顧人力資源,就近在社區生活圈內服務。
目前台灣社會多是小家庭的關係,傳統家庭功能弱化,如何在家庭外的社區,提供體制內長照3.0相關醫療、生活照顧服務之外,這些具有特色的社區在地高齡志工、據點生活營造活動,都能夠提供正向、多元關懷模式,營造成為一個自助、互助、共助、公助的生活共同體。如果能夠加上AI智慧APP的介入,更能提供友善、具有實證基礎的評估和管理,優化服務模式。
這些都需要跨專業領域、分級醫療及照顧轉介、青銀跨世代、本土和國際交流的整合,有賴我等同儕一同努力,提供以人為本,全人、全家、全社區、全團隊、跨團隊整合的優質健康、長期照護模式,打造健康台灣。
AI引領長照創新:智慧化照護未來展望/李友專(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資深教授及前院長、國際醫療資訊協會主席)
長期以來,我們依賴人力提供照護服務,這使得資源分配的壓力日益增大。然而,隨著AI技術的成熟,未來的長照系統將能更有效率地運作,並能夠實現個人化的照護服務。AI不僅可以幫助監測長者的健康狀況,預測潛在風險,還能夠結合大數據分析,提供針對性更強的預防及治療方案。這樣的進步不僅解放了人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照護的精準度與品質。
本書中的「長照科技發展芻議」與「智慧長照資訊政策未來展望」兩章文章,正是針對這一領域的深入探討,江秉穎教授、許明暉教授與詹鼎正教授的文章為我們描繪了長照科技發展的未來藍圖,提出了如何利用新興技術來改善照護系統的可行性方案。而徐建業教授、郭佳雯教授及饒孝先博士的文章則為我們展望了智慧長照資訊政策的發展方向,並強調了AI在這其中的核心作用。
未來的長照不僅僅是對現有體系的延續,它將是一個充滿創新與變革的領域。我們將看到更多智慧化的系統應用,無論是在日常照護、健康管理,還是風險預測與危機應對上,AI都將扮演關鍵角色。這不僅有助於提升長者的生活品質,也將對整體社會的照護資源分配帶來深遠的影響,關於醫療,華麗炫技的人工智慧不是必須的,真正需要的是把病人擺第一、能夠解決核心需求的人性智慧,這才是生技醫療界所期盼的人工智慧。
引言
林元清 邱文達 王懿範
隨著全球人口快速老化,長期照護已成為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公共衛生與社會福利議題之一,值此關頭,台灣即將在2025年底跨越重要的人口里程碑——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比例將突破20%,標誌著我們站在承先啟後的歷史轉折點上。
本專書彙集了多位醫療、長照、政策與科技領域的專家學者,從不同面向探討長期照護的現況、挑戰與未來發展方向,為台灣的長照政策與實務工作提供重要的思考框架與建議。
全球長期照護的趨勢變遷無疑是我們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邱文達、林元清與王懿範等教授分析了WHO及全球長照發展的現狀與未來走向,為我們提供了國際視野。隨之,祝健芳司長及王銀漣專員探討了長照與醫療銜接整合的必要性,從規劃到實踐,強調協作對於提升照護品質的關鍵角色。李玉春教授則聚焦於財務與給支付制度,提出長照資金運作的策略建議,力求平衡財務可行性與照護需求。
在長照政策的未來藍圖中,許志成與林玨赫教授等勾勒了國家級高齡研究中心的核心角色,為高齡照護政策提供學術支撐與前瞻性研究。黃偉嘉、曾佩玲、黎家銘、詹鼎正教授等人則闡述了高齡醫學與長照整合的必要性,強調醫療與照護並行的重要性,讓高齡者在熟悉的環境中獲得全方位的支持。楊宜青教授帶領我們走進後疫情時代,提出無牆化健康照護生態系的概念,強調以內在健康力為核心,實現智慧化的高齡整合照護。
此外,透過李光廷教授的分析,我們得以深入了解日本超高齡社會的醫療照護挑戰及其因應策略,提供台灣借鏡的寶貴經驗。余尚儒與王維昌教授等則從居家醫療與長照的整合策略出發,描繪了在地化、貼近家庭的照護模式,展現了現代長照的多樣性與靈活性。
在政策與技術方面,蔡芳文與蔡孟偉等專家分享了長照政策的落實經驗,展現「健康台灣方針」的具體成效;徐建業、郭佳雯及饒孝先教授等則前瞻性地探討智慧長照資訊政策的未來發展;江秉穎、許明輝及詹鼎正教授等提供了長照科技應用的創新思考。對於法規層面,鄭聰明專家深入剖析長照法規的演變,為未來立法提供方向指引。林慶豐執行長及七家部立醫院李孟智、黃元德、賴仲亮、楊廷光、林三齊、簡以嘉、王蘭福等院長從衛生福利部所屬醫院的現況出發,提供實務操作的寶貴經驗,展現政府在長照領域的承諾與努力。
臺北醫學大學的長期照護發展目標,由劉芳、張詩鑫與吳麥斯教授等詳述,展現了學術與實務結合的豐碩成果。莊淑婷和林名男兩位副院長,則以慈濟長照模式為例,闡述其背景、核心價值及執行成果,為本書畫下深刻的註腳。
這本專書透過多方專家的研究與實踐經驗,期待為讀者提供全方位的長照政策洞見,啟發未來的發展思路。我們相信,唯有整合資源、促進醫療與長照的無縫連結,並積極探索創新模式,才能在面對未來挑戰時,實現「健康老化」與「在地安老」的願景。期待這些研究成果能為台灣的長期照護體系注入新的動力,共同建構更優質的高齡照護環境。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