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館即時榜

編輯推薦

特價

他鄉行願:阿港伯、阿港姆紐約慈濟路

NT$253

資深慈濟人楊燕港是紐約慈濟最早期菩提種子,

多年來與楊陳素英攜手深耕慈濟事。

楊燕港當年因證嚴上人一句話,把抽了三十年的菸戒了;

那時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做到的,只能說是因緣到了吧!

作者:邱蘭嵐

ISBN:978-626-99181-5-7

2024.12初版/344頁/15x21x1.45cm/雙色印刷/平裝

100 件庫存

79折 省下 NT$67

描述

身處他鄉,不諳在地語言,

唯真心與誠意,深心信解上人法,

得一法而拳拳服膺,

一九九〇年參與紐約會務的草創,

夫妻同修一路恆持,初心不變! 

 

 

紐約菩提種子——楊燕港、楊陳素英

資深慈濟人楊燕港是紐約慈濟最早期菩提種子,多年來與楊陳素英攜手深耕慈濟事。
楊燕港當年因證嚴上人一句話,把抽了三十年的菸戒了;那時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做到的,只能說是因緣到了吧!

從此以後,夫妻倆一心一意做慈濟。楊陳素英走到哪裡,楊燕港就跟到哪裡,每當楊陳素英探訪照顧戶時,他就在一旁給予協助;在當年慈濟紐約分會草創時,慈誠人數不足的情況下,楊師兄發揮了最大的功能。兩人一路走來,永保初心,恆持不變!

 

目錄

【序】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鄒裕儒

心寬念純的最佳典範/杜美錦

亦師亦友的善知識/許京芷

開路人,鋪路人,引路人/王黃貴

一、跡門人生     

序曲

苑裡社

走自己的路

執子之手

政治小姐變黃臉婆

改變

二、移民他鄉     

法拉盛

決定好就走吧!

美金勝臺幣

相交在知己

三、尋根之旅     

眼見為憑

夢中的呼喚

陳年菸癮戒掉了

願力、助力

四、耕耘播種     

初地農夫

溯源取經

殷勤灌溉一畝田

千手千眼救外蒙

八仙「過街」

新澤西

五、境界靜界     

美好的人生境界

寒冬裡的溫暖

六、世紀災禍     

九一一

永不放棄

緣生緣滅法親情

災難過後的母親節

代夫行大孝

七、百年大計     

九二一

為「希望」而唱

慈善為鋼,大愛為樑

八、一種力量     

感恩,尊重,愛

世界性的二〇〇八

從受到施

是什麼力量?

九、愛的支流     

不是高高在上

勇敢接重擔

接力點、線、面

十、法在人間     

千里同赴法華盛會

災難無界限

四分之一個世紀

十一、中場先行  

製作福慧紅包

花兒凋零

再見張老師

十二、與子偕老  

人生瑰寶

那些人,那些事

病魔來襲

朝拜心靈的高山

緬懷、送行

十三、永生之地  

憶茶會

永遠的阿港伯

恆持初發心

後記:

真誠與誠意

平淡生活也能絢麗燦爛

行入慈濟大藏經

 

推薦序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鄒裕儒

紐約市暱稱「大蘋果」(The Big Apple)。當你看到一顆大紅、亮麗、圓潤的蘋果代表著紐約市,感覺到溫暖、親切、友好;但是,真正住紐約市時會發現,有近半年的時間是寒冷的冰天雪地。外界的寒凍似乎也存在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紐約人是冷漠的,很多人初來紐約會感受到孤獨、無法融入,一切靠自己,時刻掙扎著適應,非常辛苦;沒有親朋好友的陪伴,真正度日如年。但日子還是要過下去,隨著時間流逝,總會適應新生活。

寒冷都會下的溫暖

因為曾經走過這段艱辛的融入異鄉路,楊燕港(阿港伯)、楊陳素英(阿港姆)這對夫妻體諒新移民跟留學生的難處,時時照顧著新來紐約的人,熱心幫忙找住處、介紹環境。他們並不是大富大貴之家,但是富有真誠與善良。很多初來乍到,被冷漠紐約激發出憂鬱、焦慮的人,因為遇到他們而得到溫暖,安下心來,減少適應的痛苦。

我是在慈濟紐約分會認識阿港伯的。當初進入慈濟什麼都不懂,連臺語也不大會聽、會講,會走進慈濟也是因緣不可思議,本來想去我家巷口的韓國教會捐贈物資,但爸爸堅持要我捐贈給臺灣人的組織;我在紐約市法拉盛區(Flushing長大的,還真不知道有臺灣慈善團體。

踏進慈濟會所後,最常看到的,就是在門口服務臺值班的師兄、師姐。他們代表著慈濟「慈悲喜捨、誠正信實」的入世修行。值班的服務並不簡單,有災難時要面對外界詢問慈濟的行動及想要捐贈物資的意願,平日要面對各種對慈濟會所服務項目的諮詢及求助;只有你想不到的求助需求,没有做不到的慈善關懷。

阿港伯、阿港姆是值班志工的固定班底。他們用熱情及愛心面對所有人事物,不光是耐心對外界介紹慈濟、接引新人,對內也是用心、用愛在照顧會所同仁及慈濟志工。

我從當志工到轉為同仁,幾乎每天都在會所。印象深刻的是寒冷的冬日,阿港伯來值班,常會帶給大家一杯熱騰騰的咖啡或奶茶,暖和大家的胃、彼此感恩,開始「我愛慈濟」的一天。外面是刺骨寒風,裡面是溫馨避風港,他們合心協力面對大小事務,替進來會所的人加油打氣、面對人生不如意事,步步踏實過日子,帶動社區善循環。

他們在人群中廣行菩薩道,修行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利濟無量眾生,生活中時時刻刻廣結好緣。因為有他們,還有諸多慈濟人的愛與關懷,將慈濟紐約會所營造成一個社區的家,讓法親家人不論路過、經過或是專程到來,總是進來慈濟會所坐一下、看一下,彼此分享慈濟心得與新知,點亮心燈。

從助人中看「見」道理,讓佛性「覺」醒

我與阿港伯、阿港姆的緣很深,始於在紐約分會受到他們的照顧,之後負責活動時,可以依靠他們積極承擔功能。我記得有一次,是馳援美國中部愛荷華州大水災後的賑災發放,徵召志工的訊息來的很臨時,沒有幾天可以籌備,發放的時間又是訂在不久後的國慶日長假,當時我擔任紐約分會的窗口,非常擔心找不到志工報名,因為許多人已經排定國慶出遊的行程。

但是我想,這麼有意義的機會放過可惜,先嘗試問了幾位年輕力壯的志工,都因為撞期而無法報名。我懷著姑且一試的心態,從資深的阿港伯夫婦問起,邀約他們出勤去愛荷華州幫忙發放。他們都七十幾歲了,若不是來慈濟當志工,早已是在家含飴弄孫的年紀。

他們的反應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毫不考慮地馬上報名。因為他們年紀大了,子女不放心讓他們出國參加賑災、義診活動,這次發放活動是在美國國內,家人安心讓他們前往。雖然他們擔心自己英文不流利會難以發揮功能,但是長年慈善訪視經驗給他們很大的勇氣,要緊緊抓住機會的尾巴,跟大隊志工去參與賑災發放,到最前線去見識在天災受災現場,慈濟濟貧教富的行動。

因為他們帶頭報名參加,其他志工知道連阿港伯夫婦都要去,也從觀望遲疑的態度改為踴躍報名。因此,紐約志工援助愛荷華州水災受災民一團人數很快到位,阿港伯夫婦真是可以安心依靠的長輩。

當他們如願出團,看到破碎的豪宅被大水沖到河流中,向遠方漂流而去,看到各種膚色、年齡的受災戶愁眉苦臉地進入發放現場,經過志工溫言暖語的膚慰、及時的救濟金發放而感動大哭,抒發他們從受災後緊繃的心情。

賑災現場同時設置牙科義診,拔除了許多受災民牙疼、口腔不舒服的困擾。阿港伯夫婦每天從早到晚不停地陪伴一個又一個失去了一切的受災民,完全不知道疲倦,也不言累,更沒有因為自己語言不通就躲避與受災民接觸。

他們手牽著受災民眾完成申請救濟的程序,並帶到要走五分鐘的義診區去接受牙科治療。回到紐約市後,夫妻倆化此親手佈施的賑災經驗為勸募捐款的資糧,繼續帶動廣大的會員,每個月激發會員的愛心護持慈濟行動,幫助更多受困民眾離苦得樂。

他們修行菩薩道的法源,來自於創辦慈濟的證嚴法師,鼓勵志工走入人群,從「學」到「覺」。「覺」字下方是見字,提醒著人人接受佛法教育,從助人中看「見」道理,才能讓佛性「覺」醒。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

巧妙的因緣,還有當年我受證慈濟委員時,他們的大女兒楊冬蜜居然是我同一組的同學。我們每天清晨一起做早課,整天密集的課程下來,晚上在同一寮房打地鋪,建立起受證營隊的克難情誼。

日後,我回到臺灣加入慈濟醫療志業行列,到臺北慈濟醫院出差時,又在院內靜思書軒碰到冬蜜,跟著她去探望阿港伯夫妻,接續之前的好緣。

古人說「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跟阿港伯夫婦志趣相投地走在慈濟志工道路上,曾經相隔著高山和大海,但彼此貼心關懷從不感到臺灣、美國距離之遙遠,即使隔著年齡、背景差異,依然可以相聚一起熱烈討論慈濟心得,共同攜手為志業付出。

有時想一想,在全球八十億人口之中能夠共知、共識、共行,更不論二十多年來一直互相鼓勵打氣,同行慈濟菩薩道,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是多麼不可思議的因緣會聚。

曾經,我動念想記錄這對夫妻及另外幾位紐約慈濟分會資深老菩薩的人生故事,他們走過艱難的草創期,克服困難而不是被困難打倒,從而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處處充滿慈悲、智慧的行跡……但是因緣一直不具足。

現在,看到阿港伯、阿港姆的書付梓出版,我打從心底感到欣喜。

你有多久沒有遇見真誠行善助人的人?你有多久沒有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馨真情?讓我們一起閱讀阿港伯、阿港姆的人生故事,從中看到世界的美好!

(本文作者為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稽核室主任)

 

心寬念純的最佳典範/杜美錦

一九九三年,當慈濟的志工找到我,問能否幫忙慈濟人文學校的小朋友排一些節目的時候,也有因緣接觸到幾位五十幾歲的夫妻檔,幫他們排了一些節目到老人院表演。

我教過小朋友也教過職業舞蹈家,但是這些慈濟志工的那分純樸與熱誠,是我從未感受過的。為了帶上快樂給陌生人,每個人都忘了年齡,放下身份地位,認真學習動作,彼此相處融洽。後來我才體會到,原來他們是「心寬念純」的最佳典範。

千里紐約來相會

我和楊燕感夫妻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認識的。後來才知道,原來在臺灣我們是鄰居,都住在忠孝東路慈濟臺北分會附近,十幾年卻互不相識;有道是,有緣千里來紐約相會。

在紐約,我們也是分別住在相離兩條街口的鄰居。我們常常會在公園碰面做運動;這對神仙道侶走過我家門口,也常帶來自家採收的蔬果,或是分享臺灣親友帶來的伴手禮。

無論是到他們家小坐,還是順路開車帶他們去參加活動的時候,這對夫妻總是非常靦腆與客氣。在相處的過程中,我喜歡看他們愛之深、責之切的相處之道。阿港伯喜歡喝咖啡加很多糖,阿港姆就在旁念、念、念,而阿港伯總是「嘿、嘿、嘿」地,回覆老妻的叮嚀;這就是夫妻相處的最高藝術。

與他們相識的緣分,讓我在海外多了一對家人,也讓我有機會向有如長輩的他們撒嬌。他們金婚、 鑽石婚都在紐約慶祝,紐約分會志工像辦喜事一般,一起爲他們慶祝與祝福;那是一段溫暖而美好時光。

一生足夠圓滿

十幾年前,楊師兄和我家師兄(先生)常到紐約會所值班。我們看到阿港伯對待會員的真心關懷,每個月會寄出好幾十份的《慈濟》月刊,讓他們的會員知曉慈濟的活動與脈動。若遇到慈濟推動募款為援助災難時,他總是用心地寫信寄給每一位會員,希望大家能共襄善舉、廣結善緣,也因此他們夫妻倆的會員,是紐約分會志工中最多的。

阿港伯對於會員的資料總是仔細記錄,字體工整細緻,雖有著粗曠的外表,內心卻是溫柔、細膩。COVID-19(新冠)疫情後,我回臺灣一定先去看他們。一次買了東西到他們家一起用餐,阿港伯胃口很好,阿港姆一樣的口頭禪,要他慢慢吃、吃少點。夫妻結縭超過六十載,一樣的相處模式,一樣的微笑、叮嚀,蘊藏了多少歲月靜好的痕跡。

幾個月前我回美國,不意傳來楊師兄捨報此生的消息。當下我抬頭仰望天空,腦海裡浮現圓圓的臉、圓圓的肚子、爽朗的「嘿、嘿、嘿」笑聲……

阿港伯,您的一生,已足夠圓滿!

(作者為慈濟紐約分會志工)

 

亦師亦友的善知識/許京芷口述

阿港伯與阿港姆,是對可愛的夫妻道侶,也是我亦師亦友的善知識。

每次看到阿港伯,總是嘻嘻哈哈,人未到聲音就先到了。師兄、師姊早已習以為常,以為他是位大而化之的人,有所不知那是受他外表影響而有的印象。而其實,他內心非常細膩,做起事來不但專注、有條有理,而且一絲不苟。

記得二〇〇八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後,全球慈濟人同步募心募款,為援助受災民渡過災難難關。紐約分會因《世界日報》的報導,對慈濟持續救災能力予以肯定,因此各地善款紛紛湧入,就連《世界日報》收到的善款,也轉捐到慈濟來。

我常在星期一值班,週日的信件都是星期一送到會所,成堆待處理的信件,令我緊張、焦慮。記得那一天早上,阿港伯的那一聲:「許師姊我來了!」當下我心安了,知道我的救兵到了。他幫我登記好多好多的善款支票。

紐約慈濟人都知道,阿港伯寫得一手好字,字體工整又漂亮,數字也寫得非常清楚可辨;在此情況下,他卻速度驚人,很快地便把各項捐款登記完成,讓我著實驚訝,亦讚歎不已;至今我仍然懷念當年的這位不請之師。

相互依靠,相互扶持

阿港伯也是一位很有親和力和有趣的長者。記得有一次參加在花蓮舉辦的營隊,靜思堂裡女眾的寮房,進門走道旁有位師姊值班,為了在我們有需要時能立即協助解決問題。

有一天晚上,阿港伯跑來找阿港姆,值班師姊告訴他「男賓止步」,阿港伯便在那裡大聲說,一定要見到他家師姊(太太)。我在寮房裡聽到他高分貝講話的聲音,趕緊出去向那位值班的師姊解釋,如果沒讓他見到他家師姊,他今晚一定無法安眠。

值班師姊同意我去請阿港姆出來。沒想到阿港姆正在沐浴,因為時間不湊巧,阿港伯只好黯然失望的離開。可見這對夫妻是多麼的恩愛啊!

慈濟曾在喜來登旅館舉辦捐血活動,阿港姆雖然身形瘦小,但是愛心不落人後,也挽起袖子參與。當她捐血完成後,人因不舒服而昏倒時,阿港伯在旁急得坐立難安,不停地呼喚她:「不要睡去,快起來呀!快起來呀!」他們這對慈濟菩薩道侶相互依靠、相互扶持,讓人看了不禁動容。

走在慈善關懷的路上

猶記得二〇〇八年,愛荷華州(Iowa))發生嚴重水災,紐約師兄姊踴躍報名前去賑災。我也邀約阿港伯與阿港姆同去參加,他們說不會說英文,能做些甚麼呢?當時他們分配到的工作是傳遞文件,雖然跑來跑去忙了一整天,回旅館後身體有些疲憊,卻是法喜充滿。

在回旅館的巴士上,當年的美國總會執行長葛濟捨師兄請大家自我介紹。阿港伯說:「我七十二歲……」葛師兄回他:「你看起來非常年輕,像二十七歲,所以才讓你來參加賑災。」全車的人大笑不止。

阿港姆曾小心翼翼、慢慢地開車帶領我們去看個案。她非常有智慧,在訪視時直接切入主題,當個案覺得自己過得很苦,阿港姆會述說他人悲苦的情況,同體大悲,讓個案將心中的苦漸漸釋放,因為對比起他人的悲苦,自己所受的苦,著實算不上甚麼。

有位從新澤西來的年輕人,在法拉盛醫院接受手術,住院期間家人無法來照顧她,阿港姆去看她時,雖然自己身體瘦小,但是無緣大慈,她很有愛心地牽扶著年輕人慢慢走路,讓她術後的身體,能經過活動量的增加,而早日恢復健康。

眼看著她們的背影,真像是一對母女。

莫忘那年,那天,那人

阿港伯是位很有趣的人,坐在他對面與他一起吃飯時,每看他專注地飲食,品嘗每一道菜像是在品嘗佳餚,不知不覺地會受到他的感染而胃口大開,愉悅的餐聚亦是我難忘的回憶。

到新店慈濟醫院探訪阿港伯時,因為他小中風,同行的師姊提醒我,可以做個測試,看看他病情恢復的情況如何?我問他:「知道我是誰?」 他不假思索,立刻回答:「你是許京芷。」這位我們餐聚的飯友死黨,如今再也沒有機會共聚了。

阿港伯是位有福報的長者,二〇〇五年新店慈濟醫院啟用前,慈院邀請慈濟人前往住病房,先體驗看看是否還有進步的空間。紐約有八位師兄姊受邀,阿港伯與阿港姆是其中的成員。我們被安排住在十樓;沒想到因緣不可思議,這次阿港伯生病,也是被安排住在十樓,病房設施已十足完善。

我在臺灣最資深的好朋友,是寶島鐘錶行的老闆娘,每次阿港伯與阿港姆回臺灣,老闆娘都會邀約他們相聚。因為結了這分好緣,老闆娘主動參加阿港伯的告別式,並代表寶島鐘錶行董事長上香,帶上一百多位員工的心意,祝福這位德高望重的長者,乘願再來!

回想起與阿港伯、阿港姆相處的時光,猶如歷歷在目,這也讓我想到上人常說的,莫忘那一年,那一天,那一人……

(作者為慈濟紐約分會志工)

 

開路人、鋪路人、引路人/王黃貴

我和先生王勝義,與楊燕港師兄、楊陳素英師姊在慈濟紐約分會相識的,已經有三十年的時間。當時紐約初創時期的慈濟非常的艱辛,要從無做到有,每個月要付房租和費用……

當時有位康美珍師姊發起,與她家先生施長要,以及簡韓清蜂和先生簡秋雄、楊燕港和楊陳素英、郭阿美和郭擊壤等四對夫妻、八位菩薩,以及第二時期因楊氏夫妻而加入的我們,和林濟奕及太太李敏玉等,胼手胝足開啓了慈濟慈善在紐約的一頁。

直心、善心、無他心

楊燕港師兄每個星期的幾天裡會在會所值班。他的到達,都是人還沒到,聲音先到。所有的人會先聽到他洪亮的聲音,因爲他長得塊頭大,肚子大,就像孕婦臨盆時挺著一個大肚子。

他在慈濟,什麽事都做。承擔慈誠隊隊長帶領志工掃街,醫療義診、訪視、賑災等,楊師兄都很熱衷。每星期,他會陪楊師姊收善款,不管是冬天下雪走在濕滑的街道上,或是夏日炎熱的天氣,他們依然風雨無阻地出門。

因爲他們的會員有些是打工人,楊師兄和師姊要先和他們預約何時在家,或是下班時間才能上門。而去收善款時,楊師兄都會帶上伴手禮,説這樣會收得比較順利。人都是見面三分情,所以楊師兄和楊師姊收到的善款最多。

收回善款之後,楊師兄就開始忙著整理登記,記錄之後交給財務人員,等到開收據之後又忙著把收據放入信封郵寄給會員。因爲美國的地理廣闊遼遠,不是每個會員都住在鄰近,所以楊師兄需要花很多時間做整理。

而他還會不定期地郵寄慈濟雜誌給外州的會員,藉由鼓勵會員閲讀,陪伴他們的心靈溫暖。做事有條不紊的他,非常仔細,常説:「會員的慈悲心捐款,我們要非常感恩!」

利己利他,自度度人

楊師兄還有一件津津樂道、百說不厭的故事。在他還沒進入慈濟加入慈誠隊時,每天會吸一包香菸。當他和楊陳素英師姊初次去花蓮拜見上人時,上人只是輕輕地告訴他:「吸菸不好。」他回到臺北後,立刻把幾十年的吸菸習慣輕易地戒掉。每次見到有吸菸者或是年輕人有吸菸的習性,他總是百說不厭地用自己的例子,引導這些癮君子戒掉吸菸。

在紐約初創時期,沒有很多會員時,楊師兄和三位老菩薩會不定期地開茶會,介紹上人的理念,解說慈濟四大志業的宗旨;他自己還捐了好幾個榮董,每個星期會有幾天在會所迎接新的會衆。

在會所值班的楊師兄很喜歡喝咖啡,其他師兄、師姊們要進會所,都會幫他買一杯咖啡,慰勞他的喜好和辛勞。

楊師兄非常照顧年輕一輩的慈青和慈少,常常會看到他與年輕人打成一片,有説有笑,也會關懷年輕人的學業,或是有什麽困難,或者只交個朋友,來個忘年之交。

楊師兄是一位非常慈悲、熱心,很好相處的長者。長相像個不倒翁,胃口極好。偶爾師兄、師姊們之間有聚會,都喜歡邀請他參加。而他所到之處,都會聽到他的大嗓門,笑聲不斷,熱鬧非凡。

福祿壽俱全的長者

慈濟舉辦醫療義診時,楊師兄最喜歡站在他慈誠隊的崗位,一大早搬動當天使用的器具、桌椅,茶水,義診期間引導會衆進入診間;而他的會衆最多,大多數前來的會衆都認識他和楊師姊。

楊師兄和同修師姊兩人家庭完美溫馨,父慈、母賢、子孝,是個模範家庭。他們有四個子女,每位都非常孝順,也都有很高的成就。大兒子楊偉宏住在長島(Long Island),每天到紐約上班時,會回家探望父母親,看看有何需要,幫忙大小事或是陪伴看醫生。

楊師兄是位福祿壽俱全的長者。二十多年前,我們家庭剛剛搬到紐約而進入慈濟時,三個孩子都要結婚,有兩個選在波士頓辦喜宴。楊師兄和楊師姊,一同與早期的四位老菩薩,風塵僕僕地開了四、五個小時的車程,蒞臨參加我孩子的婚宴,做我們在國外的娘家人,增加了婚禮的隆重與莊嚴,我們全家都非常感激這四位老菩薩。

(作者為慈濟紐約分會志工)

後記

真誠與誠意 /林純霞

「有誠意的心,就不會偏頗。用真誠的心帶人,就會有力量。」德如師父領受證嚴上人的教示,在知客室接引會眾,也牽起無數的善緣。

這一天,德如師父談起慈濟紐約第一顆種子(志工)楊燕港及楊陳素英夫妻,憶及三十幾年前他們來到靜思精舍,結下好緣,並在回國後成就紐約分會的會務推動。特別體悟上人的教示——「真誠與誠意」,可以成就不可思議的美善效應。

「三十多年前,楊燕港及楊陳素英一行八人來到精舍,當天因為上人忙於志業事務,由我先行接待他們。」德如師父努力回憶已漸漸沖淡的記憶。

當時慈濟醫院已經從地湧起,教育志業正方興未艾。一行人,在德如師父的接待、引導下,認識精舍與慈濟。他們看到精舍建築與生活,極度簡樸,生活自力更生;大眾的善款,則成就利他志業,內心非常感動。

「記得當時天色漸暗,我擔心他們訂不到花蓮的下榻飯店,於是到寮房整理了一間通鋪,讓他們安單。」當年的精舍師父人手少,一人身兼數職,打理多項職司。

「楊燕港夫妻看到師父們忙著自己種菜,又忙著做蠟燭等等。可能覺得一行人又是吃又是住,不好意思,想供養紅包,卻又找不到一處放置『添油箱』的地方。」如是所見,如是所聞,他們見證德如師父所說:「自力耕生、誠正信實」的精神。

楊燕港夫妻在精舍體驗了二天一夜的精舍生活,第二天也如願的見到上人後,回到美國。德如師父仍專心守在知客室,但並不了解楊燕港夫妻回到美國後就開始一步一腳印推動慈濟,草創會所。

事隔多年,有一天慈濟全球總督導黃思賢回到精舍,來到知客室,向德如師父提起楊燕港夫妻,已在美國推動慈濟志業,成為紐約第一顆種子,並不時向會眾提及當年來到精舍,由德如師父接待、接引的所見、所聞。

楊燕港與楊陳素英夫妻後來每次回到精舍,必定來到知客室找德如師父。並憶及當年除了上人鼓勵他們:「頭頂別人的天,腳踩別人的土地,要回饋當地」外,德如師父的點滴陪伴,也是讓他們發心立願的重要助緣。

「守在知客室,就是把每一位有心來訪的會眾,以『真心誠意』分享慈濟所做,『把握當下』每一分因緣,用心接引大眾,就對了。」德如師父說:「這也是上人教導我們,付出無所求!」

上人說:「我這輩子,覺得該做、非做不可的事,就堅定去做,是以這分誠意感動人,否則我沒什麼特別的力量可以號召人來做事。說來很簡單,但是現在回顧起來,覺得此生很有價值。」

誠意,一法中醞釀了無量神奇!

 

平淡生活也能絢麗燦爛(楊家子女) 

《地藏菩薩本願經˙覺林菩薩偈》

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

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

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

我們的父親楊燕港、母親楊陳素英,倆人都是好的工畫師,為自己也為後代子孫,繪出至真至善至美的彩畫。

 

家和萬事興(楊冬蜜/大女兒

「家和萬事興」是古人留給後代子孫安家的不變真理,而我的父母做到了,給了我們一個溫馨的家。媽媽也以嚴厲教導我們四個孩子,循規蹈矩,不走偏。

大妹從小罹患小兒麻痺症,爸媽四處奔走多年,希望能有機會讓妹妹與常人無異;大弟也曾大病一場、住院開刀,讓媽媽在醫院和家庭之間,奔波多日。

爸媽的辛苦,不在話下。我幫不上,只有乖乖做份內事。一切的苦難總是會過去,這是我的想法,事實證明,不好的事,總會過得去。

長大成家立業後,爸媽和妹妹、弟弟都移民美國,獨留我在臺灣,但家人的感情依然緊密濃烈。

每當爸媽回臺灣時,會分享他們做慈濟的點滴,去參加助念時看到往生者從痛苦表情轉為祥和之相,又或者是如何幫個案,解脫苦難的問題、家庭難題等等。爸爸最喜歡有法親開口請他到分會代班,他一定會說「好」,因為能參與慈濟事,爸媽的生命更寬廣,更喜悅。

而我也因為爸媽的因緣,成為慈濟會員,之後還帶著二個高中的孩子,移民美國,定居奧克拉荷馬州。想起常常看的《慈濟》月刊,裡面上人曾言:菩薩不是在佛龕上的,是能動、能幫助人,這才是菩薩。也是這句話讓我醒覺,我也可以當一個菩薩,可以再多做一點「不為自己,而利益他人的事。」因而找尋當地的慈濟人,開始我的志工行。

我在二〇〇八年受證慈濟委員後,接著承擔美國奧克拉荷馬州聯絡點負責人。正因為有慈濟,我去過很多不曾走過的地方,有因火災、龍捲風的賑災,有因街友或搶劫個案,到要發放的區域做關懷;直到二〇一三年搬回臺灣,落實在居住的社區,繼續做慈濟,因為對的事做就對了。

我與先生陳錦榮也落實「家和萬事興」的真理,學習父母給我們的榜樣,把握行善、行孝不能的原則,在平凡生活中,細品行善的好滋味。

 

父母走的慈濟路(楊麗娟/二女兒)

父母倆在美國的時候,每天晚上都是我陪著他們看大愛電視臺,因此有機會看到慈濟在環保這方面做得非常的成功。熏染之下,媽媽也堅持在家裡省水、省電,就連一張廢紙也不放過。尤其是了解他們那一代的人,年輕時過著物資匱乏的生活,更明白東西夠用就好了,多了就是浪費的行為。

看著《大愛劇場》,有時覺得父母的故事,比劇中內容還要更曲折感人,也曾想過要把他們的故事提供給大愛電臺,讓更多人知道他們的努力與付出,還有紐約慈濟成長的過程。

透過這本書,可以知道爸爸童年生長在富裕的家庭,因家道中落,新竹高商畢業就北上工作,而後與媽媽結識、結婚。爸爸雖然念的是商業學校,但他會畫配電圖,也取得好幾張證照。而我因為得了小兒麻痺症的關係,幼稚園不肯收,怕會影響到別的小孩,爸爸作廢的藍圖就是我的玩具和學習工具,常常拿來練習畫畫和寫字。

媽媽家裡兄弟姊妹多,她十四歲就勇敢展開在臺北奮鬥的歷程,艱辛是無法形容的,最重要是能憑藉著外公嚴格的教誨和自我毅力,克服種種困難。

外人都會覺得媽媽個性比較嚴謹,爸爸風趣、幽默、豁達;而他們倆人的婚姻,經過波折與阻礙,最終衝破難關結為連理。

一九七九年,四阿姨和姨丈幫爸爸、媽媽申請到美國,一九八三年他們才成行。一九九〇年,他們成為捐善款給慈濟功德會的會員,也成為慈濟紐約支會創始志工,生活變得非常忙碌。

他們每個禮拜都去法拉盛緬街(Flushing-Main Street)掃街。那時的法拉盛,有的地方非常髒亂、穢臭;有時候,他們也去紐約市區給街友發放物資、分送早點。一九九一年中國大陸發生華東水災,他們去subway(地鐵)周圍附近募款,還被許多臺灣人責罵。

媽媽告訴我們,證嚴上人是有遠見的人,凡事不能只想著現在;後來臺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他們也募到很多大陸人的善款,這些都是善的循環。

我是個基督徒,父母走的慈濟路我都看在眼裡,每一分一毫的善款都用在有需要的人身上,連他們去外地發放的機票、旅館,吃飯、喝水等費用都是自己支付。

記得他們二〇〇五年去紐奧良(New Orleans)協助卡崔娜颶風的救災工作,成行前,有人贊成有人反對,最後他們還是去了,引導受災民到各站去領取發放物;他們做得很快樂。

還年輕時,看他們吵架,結果越老感情越好,我想是因為有慈濟的關係,他們有共同的話題、共同的路要走。

爸爸在今年(二〇一四)三月過世了。謝謝高雄慈濟人的協助,讓爸爸的遺體順利北上;美國及北部幾個分會的慈濟人參加喪禮,紐約分會也在四月舉辦追思會,讓我們的親友有機會緬懷父親。

謝謝法親、朋友們,在媽媽無法走出父親的離世傷痛時,不斷地撫慰她。經過幾個月後,她已漸漸自喪夫的哀傷釋懷。她現在很棒,可以自己走出門運動、做志工,繼續與她最愛的慈濟,雙向奔赴。

 

助人為樂,與人為善(楊偉宏/大兒子)

當媽媽得知慈濟要出書寫她和爸爸的故事時,心中有些忐忑,因為她認為和爸爸都是普通人,只是做了自己認定的、想要做的事而已。

爸爸和媽媽都是在年輕時就離開家鄉,到臺北打拚,他們有感於離鄉背景的不易,也十分感恩一路走來親朋好友的幫助和扶持。因為有年輕時的磨練和經歷,讓他們十分珍惜親情和友情。媽媽時常提起初來臺北時,過年過節都是去好姐妹的家裡,好姐妹的媽媽待她如親女兒一樣,這份情意讓她感懷至今。

人生的經歷使她永懷慈悲之心,助人為樂,與人為善。當爸爸、媽媽立足下來,在臺北買了房子後,他們總是力所能及地幫助家人和朋友,「家」便是家人好友來臺北的落脚點。

我的爸爸、媽媽為人真誠,廣結善緣。移居美國後,他們努力融入當地生活,也結交許多新朋友。很多來紐約留學的臺灣學生,至今都還記得住在法拉盛熱情好客的楊爸爸和楊媽媽。

爸爸媽媽很感恩在紐約有緣結識了康美珍師姊,進而成為慈濟會員,並一做至今,成了三十多年的慈濟志工。

在慈濟大家庭中,他們是受人尊敬的阿港伯、阿港姆。但無論做多久,就像媽媽說的那樣,她和爸爸都是普通而平凡的人,而我們愛他們心懷非凡的善良,愛他們樂於助人、關愛他人,用行動傳遞溫暖與愛心的行跡。

我們家人都十分感恩慈濟人的用心記錄,讓爸爸媽媽的點點滴滴,成為珍貴的回憶!

 

溫暖而堅定的存在(楊雅惠/孫女)

溫暖而堅定的存在,是阿公和阿嬤給我從小到大的力量。他們總是笑臉迎人,給我和家人及他人溫暖。他們經常會拌嘴、互相調侃,但那份默契和真情,總能讓人會心一笑,感覺到幸福的流動。

在生活細節上,阿公阿嬤也影響了我們許多。每次用餐時,他們都會提醒我們要「惜福」,吃飯時要珍惜每一口、不浪費,並把吃不完的飯菜小心打包帶走,讓我從小就養成對食物的感恩心。這種生活態度是我成長中的一部分,也成為我對世界衍生出更有意義的價值觀。

從小到大看著阿公、阿嬤穿著慈濟制服,奔走於各種活動,總是忙碌不已。當時的我還不太理解他們在忙些什麼,只覺得這似乎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直到有一次,我代爸爸楊正旭參加慈濟榮董受證典禮,才親眼見證慈濟人無私奉獻的精神。隨後我又在網上查詢慈濟的故事,才逐漸明白,阿公、阿嬤多年來的努力,是出於對世界的愛與關懷。他們的付出不僅讓我感動,也啟發我思考如何用心面對生活,如何將這份善行傳承下去。

如今,慈濟要為他們留下紀錄,我深感榮幸,能夠以孫女的身份寫下這篇序言,盼望這份愛與奉獻的故事能感動更多人。

 

行入慈濟大藏經 / 邱蘭嵐

坐在書桌前,聽著窗外鬼哭狼嗥的樹動風搖聲,往外一探,天上雨水狠狠打落地面,這強颱康芮來襲的日子,總讓人覺得不安,就怕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呀!

一遇到天災人禍,就有「悲天憫人」、「慈悲」的體認,或許是慈濟人身上流竄的DNA;想到這,我忍不住想起五個月前認識的新朋友——楊陳素英,她身上就有這樣強烈特質。

初見面時,她給我的第一印象,與本人存在著很大的反差比:銀白髮包覆的消瘦臉頰上,一雙炯炯有神的智慧眼眸,像是閃閃發光的黑珍珠;個性看似嚴峻不易親近,接觸後卻意外地親和與柔軟……

我坐在她的左手邊,右手被她暖暖地交握著。在她明快爽朗的說話節奏中,我的思緒會不自覺地隨著她的表情,瀏覽著她與楊燕港的人生過往。那一刻我真的感覺,我在楊燕港與楊陳素英的人生故事裡,陪伴著他們。

只是,生命裡難免總會有點小缺憾,我無緣面對面認識楊燕港這位人間菩薩行者。於是我專注在楊陳素英的人生故事,找到她童稚青春期中,早萌兼具的信心、毅力與勇氣,明白這就是她從年輕到白頭,能在清貧的起點上,走往豐富、踏實、璀璨且有意義的人生道路中,那分的堅韌與堅毅。

這底蘊深厚的基礎,就像《靜思語》上寫著,「信心、毅力、勇氣」三者具備,則天下沒有做不成的事。

相伴一生,行善助人

她與楊燕港相伴一生的過往,更是精彩。那像是拿著旗幟的急先鋒,談起當代社會少有的自由戀愛,從不被家人的祝福,到憑實力贏得親友的認可,進而夫妻倆離開臺北,到紐約做慈濟志工群的開路先鋒,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這時候的他們,人生智慧的歷練已足,做事已趨人圓、事圓、理圓的境界下,才能化阻力為助力,每月喜獲千名以上的會員相助。

在我眼中,楊燕港就像金庸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中的郭靖,五官端正、身形高大,但天性敦厚和樸實,尊師重孝、有情有義、重諾守信,一生慈悲為懷;而楊陳素英就是金庸筆下最聰明的女子黃蓉,足智多謀、心思細密,少時性格刁鑽古怪、活潑調皮;中年為守護家庭,保守謹慎;中晚年心懷大愛,為他人付出關懷與協助。

楊氏夫妻倆生逢在二十、二十一世紀的現今,愛相隨、情相伴,勇敢果決地攜手走入慈濟,用人生書寫璀璨故事。三十三年來,夫妻倆一片丹心做慈濟,在他們眼中、口中、腦海中,只會記住他人真善美的行跡,常忘了自我,也忘了自己。

他們行善助人的俠義精神,從一九九一年為華東水災上街頭募款開始,進而參與了法拉盛掃街活動、「千手千眼救外蒙」義賣園遊會,以及發揚家庭倫理並提倡孝道的「畫說親情」園遊會,舉辦《如何將靜思語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專題演講茶會,還有聆聽資深志工分享的幸福人生講座外,更行往新澤西、波士頓去拓展慈濟志業,在托兒中心、老人院、康乃狄克州坦芭瑞士聯邦女子監獄分送祝福。

他們也在國際間或美國本土大型天災人禍事件中,如:二〇〇一年的「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二〇〇五年「卡崔娜颶風」、二〇〇八年「愛荷華大水」、「南加州林火」、「四川汶川大地震」,以及二〇一二年「桑迪颶風」、二〇一三年「菲律賓海燕風災」、美國中西部大洪水等,義無反顧地上街頭勸募善款,或參與義診及發放物資工作,其善心、愛心不因年歲稍長而落於人後。

在慈濟的四大志業、八大法印中,他們無縫接軌地參與其中,長年透過訪貧給在社區角落的民眾提供實質溫暖,也是法拉盛異鄉客能倚靠的肩膀。他們是慈濟醫院的醫療志工,也是靜思書軒及紐約分會固定的常住值班志工。他們參與國際賑災、社區讀書會,推動骨髓捐贈,禮拜《法華經》,也帶出不少環保及社區志工。

有模有樣,傳承孩子以德

夫妻做志工之餘,更是年年回花蓮靜思精舍尋根並參加研習活動,而關懷會員、招募愛心更是兩人永遠不變的主要服務項目。在證嚴上人的《靜思語》中,有段話是這麼說的,「父母是孩子的模,老師是學生的樣;以好模樣,培養孩子正確的人生觀。」楊燕港、楊陳素英就是用行動力來印證這段話的人。兒子楊偉宏、楊正旭、女兒楊冬蜜與女婿陳錦榮,都以他們為「模」,敬他們為「樣」,先後隨著父母之腳步,成為慈濟慈誠或委員,盡本分地在有需要的地方付出。

今年三月,楊燕港就如徐志摩在《再別康橋》第一段所寫的「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他的離世,留給家人、法親、朋友的難過與不捨,一如唐高蟾在《金陵晚望》所寫的「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

楊燕港的離去,尤其對締結良緣六十八年的楊陳素英,更是重中之「傷」!幸運的是,三個月後,慈濟DNA再度在楊陳素英的骨子活絡起來,發揮實質作用。

她將離別化成感恩的祝福,持續回到慈濟行善助人路上前進。而她的堅定一如清朝鄭燮(號板橋)在《竹石》所寫的「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我有幸與楊陳素英認識,並為他們的人生故事做紀錄。這五個月來,與楊陳素英建立起「忘年之交」的情誼,每通電話,都得花上近一個小時的時間,每次見面,都是兩小時起跳,但這真的很值得,因為她示現「四無量心——慈、悲、喜、捨」的真諦,讓我溫暖倍至。

而今,全書整理已完成。楊燕港與楊陳素英的身形典範,值得所有慈濟人學習與效仿。

額外資訊

重量 0.325 公斤
尺寸 21 × 15 × 1.45 公分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

搶先評價 “他鄉行願:阿港伯、阿港姆紐約慈濟路”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推薦

全館即時榜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