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館即時榜

編輯推薦

草葉集: 芬多精、香料、精油、藥草及植物的人間敘事

NT$680

《草葉集》的十五個篇章,
不只是對植物的讚美歌詠,
更希望讀者拋棄以人為本的思維,
站在植物的角度上,
同理共情地細品植物在人間的各種交流敘事。

撰文:潘美玲、董景生;攝影:劉子正、安培淂

ISBN:78-626-7587-07-2

2024.11初版/232頁/19x26x1.5cm/彩色印刷/平裝

5 件庫存

描述

《草葉集》的十五個篇章,
不只是對植物的讚美歌詠,
更希望讀者拋棄以人為本的思維,
站在植物的角度上,
同理共情地細品植物在人間的各種交流敘事。

 

草葉集成的十五個探問,帶你進入植物的異想世界~

*苔蘚,一種安靜的植物,喚醒人類的視聽覺知。泥盆紀時代從水裡爬出來,成為地球第一株陸生植物,三億五千萬年後,如何低調靜默地守護人類星球?

*二○○三年SARS期間,大眾搶購金銀花、板藍根,二○○九年H1N1、近年COVID-19的蔓延,民眾也開始熟悉起魚腥草、薄荷、紫蘇、桑葉……。
青草,如何變身成為救命藥方?

*自然帶來療癒,五感密不可分,其中87%來自視覺,7%靠聽覺,觸覺占了3%,嗅覺、味覺各居2%、1%,而當香味結合了觸覺,往往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為了讓鳳頭蒼鷹雛鳥順利離巢,原本分秒必爭的工程單位,選擇停工耐心等待十天,當幼鳥順利起飛的那一刻,每位參與者的心裡彷彿被通上了一道溫暖的電流。

*看似灰撲撲的城市裡,人與自然曾經劃界,然而在植物織下的生態綠網裡,我們隱約感受到,每一種生靈的存在,都與人類有著微妙的脣齒相依。

 

推薦文

從植物的多樣性到與植物的微妙互動,這本書不僅提醒我們關注植物的存在,更喚醒我們對於自然與生命的核心思考。
──董景生(民族植物學家、林試所研究員)

極力推薦閱讀本書,感覺會像是細細啜飲一杯綠拿鐵,濃縮精華營養飽滿,不僅定心補腦,與植物「通電」的能力,也會突飛猛進!
──蔡佳珊(食農記者、《上下游新聞》前總編輯)

 

作者簡介

潘美玲
三年的植物採訪書寫,從一介「植盲」,慢慢開啟生態之眼,真實地感受到自然花草帶來的幸運,通電般的,只能意會,無法言喻。
現任《經典》雜誌副總編輯,曾獲金鼎獎最佳專題報導、雜誌及專書主編獎、金輪獎、消費者權益報導獎等獎項。著有《中歐金三角》、《茶知錄》、《茶域經緯》、《台灣綠食堂》、《里山根經濟》(合著)、《籽・木・林・森――台灣森林錄》等書。

董景生
台灣大學昆蟲學博士,是作家、昆蟲與植物學家,亦是民族植物學研究與民族植物記錄者。現職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森林生態組組研究員,積極投入「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保育原生植物。專注於昆蟲與植物的關係――蟲癭研究,為《癭臺灣――蟲癭指南》作者之一。

 

攝影簡介

劉子正
美國雪城大學藝術攝影創作碩士。作品【八八水災後】獲2010年首屆台海新聞攝影大賽「金浪獎」年度最佳照片獎,【問天:與自然共生】獲2010年吳舜文專題新聞攝影獎。【兩岸流動】獲2014年卓越新聞獎平面類新聞攝影獎及「金浪獎」年度最佳照片獎。【真食餐桌】獲2016年金鼎獎雜誌類最佳攝影獎、2017年社會光明面獎平面新聞攝影獎。【人樹之間】入圍2019年吳舜文專題新聞攝影獎、獲2020年金鼎獎雜誌類攝影獎。2021年〈在日月潭裡拍婚紗的新人〉獲卓越新聞獎單張新聞攝影獎。

安培淂
義大利出生,旅遊過上百個國家,定居台灣至今超過二十年;現任《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攝影作品多次入圍國內外獎項,並曾獲2006年SOPA亞洲卓越編輯獎、2011年金鼎獎「雜誌個人獎」最佳雜誌攝影,以及2012年吳舜文專題新聞攝影獎。更以2021年【出神入話】、2024年【台灣製造的老人護理】專題榮獲第四十五屆和第四十八屆金鼎獎雜誌類攝最佳影獎。

目錄

[推薦序] 從植物出發――董景生
[推薦序] 來與植物「通電」吧!――蔡佳珊
[自 序] 從草葉童玩到植盲人生――潘美玲

I.植物的人間紀事
苔蘚:微觀植物 宏觀生態
撰文/潘美玲 攝影/劉子正

樟樹:時代綠金 歷史遙望
撰文/潘美玲 攝影/劉子正

青草:疫情下的草與藥
撰文/潘美玲 攝影/劉子正

蔬菜:種原密碼 備份未來
撰文/潘美玲 攝影/劉子正

咖啡:魔幻農產 逐夢出杯
撰文/潘美玲 攝影/安培淂

II.植物的靈與肉
香氣台灣:大自然的煉金師
撰文/潘美玲 攝影/劉子正

犬香薷:里山香草之路
撰文/潘美玲 攝影/安培淂

調香尋味:流動中的香料地圖
撰文/潘美玲 攝影/劉子正

園藝療癒:與植物的擁抱
撰文/潘美玲 攝影/劉子正

竹林浴:竹子與現代的我們
撰文/潘美玲 攝影/安培淂

III.離不開植物的生活
原生外來:植物別見外
撰文/潘美玲 攝影/劉子正

植物・肉:全植食物的環保算計
撰文/潘美玲 攝影/安培淂

棲地與蛙:人類的田 動物的家
撰文/潘美玲 攝影/安培淂

奇妙蟲癭:植物與昆蟲的神祕世界
撰文.圖片提供//董景生

草葉密縫:一平方呎的城市綠生活
撰文/潘美玲 攝影/劉子正

推薦序

從植物出發
◎民族植物學家、林試所研究員/董景生

現代生活中,科技的快速發展與全球化,夾帶著社群焦慮症的3C症候群,正讓都會生活越來越遠離自然。
當疫情導致地球上的人為活動暫緩,突然間大家意會到,缺乏與自然相處的童年經驗,現代人普遍罹患「大自然缺失症」,在不健康的生活環境中,人類失去對自然的感官經驗,進而導致「植物盲」現象的擴散,人們漠不關心,通常無法辨識植物,也無感於自然萬物的重要性,失去與生靈親近的能力和慾望,進而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失衡。
《草葉集:芬多精、香料、精油、藥草及植物的人間敘事》這本書,以細緻的筆觸描述植物的不同面向,由微觀到具象,從飲食的生理作用,透過氣味走進心裡,植物的存在也孕育其他生命,現在的無用,或許是未來的大用。
本書第一章「植物的人間紀事」,帶領讀者,重新探索身邊,常因理所當然而被我們忽略的植物,講述了樟樹、蔬菜、藥草、咖啡這些人類日常迫切需要的植物。
它們可能是深入歷史文化中,備受推崇的「時代綠金」植物,也可能是疫情期間重新獲得重視的青草藥,甚至是存在牆邊地上,每日視而不見的苔蘚。從周邊的植物世界開始,探索我們深刻應用的植物資源,喚醒第一道人與植物的連結。
第二章「植物的靈與肉」,更進一步探討了植物在我們感官和心靈方面的影響。利用論的觀點中,有用的植物們,透過化學代謝物等物質,產生吸引人的氣味,並且對人類健康產生必然的正向影響。原生香草植物的復興,則讓我們發現植物不僅是飲食文化中的一部分,其芬芳也在當代生活中,重新找到定位。透過香料、香氣、園藝生活,鎮靜或提振我們的精神,療癒安撫我們的心靈,植物的香氣,在憂鬱慌張的都會生活中,影響我們的感官,透過植物「靈」與「肉」的交織,為我們帶來心靈和身體的雙重治癒。
最後章節「離不開植物的生活」,挑戰了植物對人類的用處,探討生態系中的物/人關係,例如被人類有意或無心引入的植物,變成外來種後影響人類的生活環境;例如人類的雜食者兩難處境;甚至植物也不只服務人類,更是其他動物的重要依靠與核心,例如蟲癭、青蛙,植物是維繫整個生態系平衡的基石,更是不斷挑戰我們對植物的傳統認知,形塑人類未來生活中的共生模式。
從植物的多樣性到與植物的微妙互動,這本書不僅提醒我們關注植物的存在,更喚醒我們對於自然與生命的核心思考。
植物是生活中必要而且沉默的存在,但我們可以轉換相處的模式與認知觀點,擁抱被動的植物,重拾與植物的親密鏈接,改變我們觀看的態度,也決定了植物對人類的無用與大用。綠色植物不只是資源,更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從過去到現在,邁向未來,新的相處之道也將帶領我們,一起生活在這個綠色的行星上。

來與植物「通電」吧!
◎食農記者、《上下游新聞》前總編輯/蔡佳珊

植物不會說話,我卻曾經被一棵樹感動到哭。
那是參加荒野保護協會的山林活動,我閉著眼被拉到一棵大樹旁邊。領隊說:「這是你的樹朋友,請好好認識他,但別睜開眼睛喔!」
戰戰兢兢地,我用指尖撫觸著樹皮,濕涼而粗糙,卻很有彈性,在心裡暗暗打招呼:「樹朋友,你好!」幾分鐘後,才放膽張開雙臂,環抱住大樹身體——突然間,好像通了電,我心跳加速,感到大樹在震動,彷彿有血液在其間奔流!
那是我頭一回抱樹,而且,我覺得樹也在抱我。我把涼涼的樹皮都抱暖了,眼睛被淚水模糊。原來,兩個異種生命也能親密擁抱,原來,不同顏色的血脈也能彼此交流。
那豈只是療癒,簡直是救贖。
美玲花費數年撰寫這本《草葉集》,就是希望重新幫人類和植物「通電」吧!她遍訪國內最懂得花草樹木的人們,深入現場,看見了植物的寶貴價值和無窮能量,再將採訪第一線的五官所感、沉澱所思,透過知性與感性兼具的流暢文筆,充滿誠意地遞送到讀者的眼前。
翻開書頁,滿眼盈滿綠意,先拿放大鏡聚焦美麗的苔蘚,進入微觀的魔法森林,原來它是地球上第一株植物!再翻頁,飄出了樟腦味兒,牽引出樟樹之於台灣島民的深刻意義,絕對是「護國神森」無誤。接下來,帶你鑽進-20°C的冷凍庫探險,這裡冰了六萬種的種子,全球最大的蔬菜種原中心,就在台灣!
一系列的報導,剛好橫跨了新冠疫情這幾年,植物的療癒力量備受矚目。原來,身心疾病的解答,早就都藏在一草一木之中。
草仔茶會回甘是真的,你看傳統的青草藥,重新躋身醫療第一線;精油萃取點滴成金,不只是採集宜人的香氛,更隱含著抗菌消炎的密碼;疫情讓你封閉鬱卒?來跟植物抱抱吧!園藝治療的神奇,唯有親身體驗才懂。
一株小草不僅可以改變一個人,還能改變一個村落,雙連埤的里山香草之路說的就是這樣的動人故事。陽台上的花盆,也能改變一個城市,對鳥兒和蜜蜂來說,每個陽台都是一座生態跳島,若能島島相連,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就不是奢求。
有些人有綠手指,蒔花弄草種樹採果,其樂無窮,不過卻也有人難以體會。而美玲的有情之筆則如同針線,細細縫補人類與植物的斷裂疏遠,為不能說話的植物發聲,也翻譯綠人與植物共譜的詩歌。
張張精采的影像更為本書畫龍點睛,目光在書頁翻飛中馳騁,時而穿梭在有如電影《臥虎藏龍》的竹林綠海,時而被苔蘚上的晶瑩露珠放閃,時而被繽紛擺盤的菜蔬引誘垂涎⋯⋯攝影師並用心定格植物與人們的親密時刻,讓你我即使不是綠手指,也能在畫面中感受到那股靈犀相通。
《草葉集》的野心還不止此,字裡行間,我們不斷看到受訪者讚嘆台灣植物的生態多樣性和獨特性,這些視草葉如珍寶的有志之士,一直努力著想讓世界以植物認識台灣。
在資訊爆炸的當下,人們每日被螢幕資訊弄得眼花撩亂,若能讓指尖離開手機,翻開紙本,一頁接一頁,就能靜下心來,這也是植物的力量。我們幾乎忘了,書本,即是植物化身與人類智慧結合的美好載體。
所以極力推薦閱讀本書,感覺會像是細細啜飲一杯綠拿鐵,濃縮精華營養飽滿,不僅定心補腦,與植物「通電」的能力,也會突飛猛進!

 

自序

從草葉童玩到植盲人生
◎《經典》雜誌副總編輯/潘美玲

第一個躍進童年記憶的植物,是一朵豔紅的扶桑花,那時背著厚重的大書包,下課後躲進路邊花叢,隨手摘下吸吮花蜜,那可是童年時期難得的免費甜食。
女伴們拿來染紅指甲的指甲花,又稱「煮飯花」,彷彿報時一般,在黃昏時刻媽媽要煮飯時才盛開,而童伴們也總是在煮飯花開時,一哄而散。
聽過鬥蟋蟀,可聽過鬥草?兒時的無聊時分,與同伴就地採下腳邊的酢漿草,將細莖剝皮之後,一條細如薄絲的長線,就是兩造的爭鬥武器,使著巧力,看誰先斷損敗陣下來;還有含羞草,簡直是當時的「電動」玩具,只一碰觸,植株就馬上龜縮,簡直太奇妙了,百玩不膩。
許多不知名的野草,都是兒時最好的童玩。原來,現在的「植物五感療癒」,我早就試過了!
但,童年的草葉點滴逐漸遠去,成年之後,對植物的接觸,也只剩下每日餐盤中的菜蔬。
如果不是因為《草葉集》的採訪工作,有關草葉的回憶,或許就隨著年歲漸長而淡忘消失。
植物真有神力。
猶記得開啟《草葉集》專題的第一個採訪〈香氣台灣〉,適逢新冠疫情三級警戒,北部確診案例日日攀高,風聲鶴唳之下,最擔心的是受訪者會因此斷然拒訪。訪的是植物香氣,全程卻戴著口罩。二○二○年開始,全世界與病毒拉鋸著,解封之日彷彿看不到盡頭,一直到兩年後報導〈見青即是藥〉青草篇時,口罩仍舊戴緊緊,還預防性地喝到了當時奇貨可居的「清冠一號」。
在這場世紀大疫中,特別感受到青草的神力,也回想起年少時愚蠢的自己。小時候對阿公有一個天大的誤解:以為他是一個「密醫」。阿公時常會消失一陣子,母親則語焉不詳地告知:應該是上山去採藥吧!回家後的阿公會默默地將採下的草葉、枝條、果實曝晒在頂樓的石板上,用刀斧將乾木棍般的藥材截斷分類,有時也將新鮮的青草放進石臼裡搗成碎泥。三不五時,家裡總是會出現陌生人前來求藥,年少無知的孫女卻覺得這種不如西藥的青草,很老土,甚至鄙視誤解,至今仍令我悔恨無比。(如果時光能夠倒轉,我一定會向阿公說聲對不起,並虛心學習被低估的草藥知識。)
草枝、葉片、花蕊、果實,每一個部位都是獨特珍貴的存在。植物,其實並不仙氣,舉凡食衣住行都看得見它「入世」的痕跡。
將近三年的植物現場採訪,認識了許多精采的「植物人」,例如林試所一批年輕的研究人員,以三年多的時間將宜蘭雙連埤一株被埋沒的小草花(犬香薷)重新挖掘出來,開啟具島嶼特色的香氣產業,造福偏鄉的里山經濟,讓這株「台灣薰衣草」未來也能有著如法國薰衣草一樣的芳香美夢。
又例如一輩子全心投入、認定苔蘚為「老公」的楊玉鳳老師,透過她的導覽,一步一步進入微小美好的苔蘚堂奧,也慨嘆具優越苔蘚資本的台灣,並不夠看重自己,所投入的資源少得令人匪夷所思,國民教育課程中,苔蘚僅出現在國一下學期的自然科學課本上,短短一百個字不到!
尋常的幸福,最容易被視為理所當然。
台灣的生物多樣性豐富,是島嶼之幸,卻很容易受島民所輕忽。《草葉集》的十五個篇章,不只是對植物的讚美歌詠,更希望讀者拋棄以人為本的思維,站在植物的角度上,同理共情地細品植物在人間的各種交流敘事。

額外資訊

重量 686 公斤
尺寸 19 × 26 × 1.5 公分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

搶先評價 “草葉集: 芬多精、香料、精油、藥草及植物的人間敘事”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推薦

全館即時榜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