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十七篇暖心的醫病故事,讓我們看到即使身處疫情時代,在與世隔離的防疫病房中、在急診室、在開刀房、在醫院的每一個角落,醫護人員的愛與同理心,穿透厚重的防護裝備,讓病人感受溫暖,累積重新生活的勇氣與能量,展現了最美的醫療人文。
推薦文
從慈濟醫療志業的各個角落,除了醫護之外,還包括志工、各志業體的同仁,大家將自己所看到的、親身體驗到的、或是在醫院各個角落所發生的感人事蹟寫下來。每一個故事都透過我們的眼睛跟手指,把它寫下來,流傳下去,成為一篇篇慈濟最美的醫療人文。
──釋證嚴(佛教慈濟基金會創辦人)
無限感恩同仁們,您們做到了,您們真心,日日無私,以病人為中心在臨床上付出愛,所以經常看到病患感恩的笑容。期待大家能將日日愛病人的如常,能盡力化成文字,成為全球醫學界最美人文典範!
──林靜憪(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副總執行長)
如今,疫情趨緩,但世紀疫病的課題猶在,虔誠祈願我們能多多茹素,它對身體好、對地球好,也對心靈好。更祈願慈濟醫療體系八家醫院、一家診所的同仁們彼此共勉、莫忘初衷:秉持「把幸福美滿、快樂留給病人;把問題、困難及責任由我們來承擔」的理念,永遠都要把病人擺在第一位,讓我們持續點燃「最美醫療人文」的神聖使命,讓慈濟醫療志業兼具專業與人文,能成為世上最有溫度也最美的醫療風景。
──林俊龍(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
最美的醫療人文,就是希望醫護人員都能夠從自己的病痛經驗,去體會病人的病痛。讓自己能夠成為視病如己,人飢己飢的感覺,這正是一個最高境界的醫療。也唯有自己痛過、苦過,如此才能讓我們在照護病人的時候,真正的達到憐惜病人,體會病人苦痛,進而盡一切力量,來減輕他們的病痛。這就是無所不在,最美的醫療人文。
──郭漢崇(慈濟醫療法人副執行長)
作者介紹
慈濟四大志業同仁及志工
醫病關係的愛與關懷,存在於彼此的互動、互信與情感,在慈濟醫療體系中充滿各式各樣關於醫療人文的動人故事,藉由此次徵文,匯聚各志業體對醫療人文的體察感悟。
目錄
守志奉道 莫忘初衷 釋證嚴
最美人文典範 林靜憪
難忘他們的堅毅身影 林俊龍
無所不在的醫療人文 郭漢崇
第一部 披甲上陣 光榮戰疫
當莊子坐上獨行俠的戰鬥機――12B病房抗疫週記 王奕淳
起錨之後 陳佛恩
那些鋼板上肩的日子 于劍興
第二部 偏鄉醫者 視病如親
醫愛與記疫,寫給孩子的一封信 朱紹盈
父子同病相憐 陳金城
第三部 白衣護師 憐惜眾生
我記得妳聲音裡的祝福 王琬詳
體驗病人的痛,苦過病人的苦 歐軒如
將病人視為親人 劉芮伶
小心翼「疫」、「疫」同走過 葛沛汝
小醫院,大希望 謝宜雯
第四部 心蓮綻放 馨香滿溢
伴您最後一哩路 李美芳
一萬八千三百二十一公里的法緣 鄧淯勻
兩個溫暖的擁抱 臧心伶
永遠都是我的手中馨 李怡萱
第五部 讓愛延續 生死無憾
我想香香的 劉怡秀
難忘的手心溫度 江珮如
在死亡之前 李于欣
推薦序
【推薦序】
守志奉道 莫忘初衷/釋證嚴(佛教慈濟基金會創辦人)
想當初為了一念悲心,不捨貧苦眾生,在花蓮、臺東偏鄉,病人經常為了重病,一個家庭必須遠赴臺北或高雄就醫,有時整個家庭就此破碎無依。因此我在四十年前,決心要在花蓮興建一座醫院。期望這座醫院,有醫術高明的醫師,以及充滿愛心的護理師。他們呵護著病人,就如同照顧他們的家人一般,讓病苦眾生能夠得到關懷與照護。
如今三十七年過去了,慈濟醫院也從花蓮一家兩百五十床的小醫院,發展成為包括臺北、臺中、大林四家大醫院,以及玉里、關山、斗六和三義四家小醫院及嘉義診所。醫院不分大小,每一座醫院都建立在缺乏醫療的地方,肩負起責任照顧那個區域的民眾。
想當年,花蓮慈濟醫院蓋起來了。然而,有了醫院,去哪裡找醫師?有幸四十年前,臺大醫院有許多充滿愛心的教授們,應允前來花蓮支援,並且派遣他們的子弟兵,在醫院營運初期,能夠順利啟業,奠定花蓮慈院將來成為醫學中心的基礎。有了初期支援的醫師,但是真正長期留下來,打造慈濟樑柱的醫師,卻沒有幾個。真正能夠留在偏鄉、視病猶親的好醫師,真的很難找。
護理人員的頻繁異動,也令證嚴十分擔心。所以花蓮慈院建院初期,便下決心,一定要蓋一所護理學校,乃至於醫學院,要培養自己的醫師與護士。不能讓這座醫院有病床,卻沒有醫師、護理師。因此在花蓮慈院啟業三年後,就創辦慈濟護理專科學校(現為慈濟科技大學),培養自己的護理人員。
然而,當年教育部認為臺灣的醫師人力已經飽和,不需要再設醫學院。幸好經過我們極力爭取,教育部勉強同意由各大醫學院撥給慈濟五十名醫學系學生的名額,讓我們可以在醫療教育荒漠的東臺灣,開始培養醫師。繼之開啟慈濟的醫療教育志業;慈濟的教育是為醫療而生,而慈濟的醫療,正是為了救助貧病眾生而設的。這就是慈濟醫療人文的緣起。
我常常說醫療人文是要做出來的,而不是用說的。即便醫學生、護理學生上了一百小時醫學人文的課程,他們可能還是無法理解要怎麼做,才能夠視病猶親,才能夠讓病人感動?其實醫療人文存在每一個人的內心,展現出來的,是在你的肢體、語言和行動中。有時候在醫療行為中,一個不經意的小動作,就會充分展現醫療人文的精神。
發自內心 照顧病人
在花蓮慈院創院初期,看到骨科陳英和院長,親自推著病床,送病人去做檢查。因為他捨不得讓病人在等待輸送阿姨的時間挨餓受凍、內心不安。因此,他挽起袖子,推著病人去做檢查。有一位腎臟科醫師幫病人洗腎之後,看到病人孱弱地走出洗腎室。他擔心病人身體不適,查到病人家裡的住址,下班之後,騎著摩托車,親自去病人家裡探望。當看到病人很自在的在家吃晚餐,他才放心回家。我們也看到泌尿部郭漢崇主任,在照顧一位住院的阿嬤,因為阿嬤肛門肌肉鬆弛,下床時幾顆硬便突然間掉落地上。這位病人是位非常拘謹的人,看到自己的糞便在醫生面前掉出來,覺得十分難堪!但是郭主任一點都沒有在意,順手拿起桌上的衛生紙,就把那兩顆糞便拎了起來,丟到馬桶沖下去。轉頭跟這位阿嬤說:「你看,一點都沒有弄髒地板呢!」他拍拍阿嬤的肩膀,讓阿嬤既感動又溫馨。這些發生在醫院的日常,都是慈濟醫療人文的極致,但卻是發自內心,絲毫不做作,讓受照顧的病患,感受到極大的溫暖。
在慈濟各大醫院的每一個角落,類似的感人故事,不時地在發生,也不時的在流傳著。我們有許許多多的醫師跟護理,沒有老師教,但是他們在充滿醫療人文的慈濟世界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那一份來自內心的感動,不自覺地融入腦際,化成具有醫療人文的行動。在這種氛圍中,他們不自覺地讓自己在幫病人換藥、拆線的時候,動作非常的輕柔,一面換藥還一面問阿嬤說:「傷口會痛嗎?稍微忍耐一下,馬上就好。」在幫病人插尿管的時候,也跟阿公說:「馬上就好了喔,你放輕鬆,慢慢的呼吸,不要緊張。」這些輕微的動作、安撫人心的話語,其實都不用教、不用學,而是在這個環境中很自然形成的。所以,只要老師對病人好,學生自然就會跟著學,這就是醫療人文醫學教育的極致啊!
疫情中的醫病情
二○一九年底爆發新冠肺炎,三年多來肆虐全球。不只帶走百萬人的生命,也讓很多醫護人員因此染病、往生,這是一場世紀的瘟疫,但是從瘟疫當中,我們也看到濃濃的醫病情。照顧新冠肺炎的醫護人員,包著密不透風的防護衣,全身濕透地在隔離病房照顧病人。他們累了,沒有辦法回家,就窩在病房的角落休息。他們脫掉悶熱的防護衣,拿下N95口罩,那臉上的束帶刻痕,正是他們用心的印記。那全身汗水濕透的衣服,也是他們全心熱情的充分展現。許許多多的新冠肺炎病人湧進台北慈院、台中慈院、大林慈院,我們看到醫護人員奮不顧身地照護這些染疫的病人,對於不幸臨終的人,一樣幫他們做最後的關懷照護。對於輕症者,無微不至的照顧他們的身體以及心靈。這都是在新冠瘟疫蔓延之時,在醫院各個角落所看到的景象,也正是我們慈濟醫療人文最極致的展現。
慈濟醫院的醫療人員在這個充滿醫療人文的道場,無形中吸收了法,改變了習性。他們變得輕聲細語、態度柔和,他們對病患呵護備至,如同家人;看到這樣的情景,著實令我感動啊!
六年前,郭漢崇副執行長在林俊龍執行長的帶領下,在醫療志業肩負起醫療學術發展的重任。他除了擘劃各種研究計畫、跨科整合計畫,以及慈濟醫療特色的發展中心之外,更將醫學人文融入學術發展中。三年前,郭副執行長便開始推動最美的醫療人文徵文;從慈濟醫療志業的各個角落,除了醫護之外,還包括志工、各志業體的同仁,大家將自己所看到的、親身體驗到的、或是在醫院各個角落所發生的感人事蹟寫下來。每一個故事都透過我們的眼睛跟手指,把它寫下來,流傳下去,成為一篇篇慈濟最美的醫療人文。過去兩年間,已有數百篇最美的醫療人文故事留存下來。醫療法人除了將這些故事編撰成冊,加入慈濟醫療人文的大藏經之外,經評審得獎的作品,也在慈濟醫學年會現場與大家分享,讓整個醫學年會,除了專業醫學之外,還增添醫療人文的感人氛圍。這正是我們慈濟有別於其他醫學中心不同的地方。
當年,師父創辦花蓮慈濟醫院時,便決心將來所有的慈濟醫院都要蓋在醫療缺乏的地方,也是為了照顧偏遠地區無醫可靠的眾生。而慈濟醫院有別於其他醫學中心的,就是除了照顧病人的病苦之外,還要膚慰他們的心靈。讓他們在慈院就醫時,可以安心地把病痛交給醫護人員。三十七年過去了,我也相信,在許多醫護人員的努力,和無數志工的協助下,慈濟醫院已是充溢著醫療人文氛圍的醫院,更成為臺灣甚至是國際醫界的一股清流。在慈濟所屬的醫院,我們嗅不到任何利益的味道,空氣中只有溫暖清新的人文氣息。這就是我所希望的啊!醫院即道場,在醫院裡,我們無時不刻都在修行。其實佛法即人心,佛法就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只要一切的醫療過程,充滿愛心、關心跟耐心,我們即是佛法的實踐者。
我感恩,郭副執行長一直在我身邊,與大家共同努力打造一個充滿人文、充滿愛的慈濟世界。記得在三十五年前,郭副執行長前來精舍跟我報告,想要創辦慈濟醫學雜誌。我除了祝福跟支持之外,還寫了幾句話勉勵郭副執行長,未來可以與所有的醫療同仁,共同打造一個不一樣的慈濟醫學世界。那就是:
好醫師,是病患者心中的活佛
好護理,是病患者心中的菩薩
願慈濟世界即成此人間佛菩薩的淨土
現在看起來,我們確實已經走在這一條正確的道路上。
【推薦序】
最美人文典範/林靜憪(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副總執行長)
襲捲全球的COVID-19疫情已進入尾聲,各國邊境紛紛解封,尤記得二○二○年一月十八日在福建順昌縣,唯因二○一九年夏季水患,造成重大災情,災民屋毀、無家可歸,經本會勘災後,決定為災民重建家園,為讓災民們回家過年,歷經半年的努力順利完工,因此專程前往辦理移交贈屋儀式。
是日,天冷約四度飄毛毛細雨,在戶外舉辦贈送儀式,感恩龍天護法護持,儀式開始立即送來暖陽,尤其陪同災民們,打開新家大門的那一剎那,災民臉上喜上眉梢的神情,令人難忘。隨後直奔福州機場飛回臺北,可能因節氣交替,返臺後咳嗽不止,當時未經證實的網路訊息不斷流傳,大陸好像正流行類SARS病毒,家人們關心我是否被感染了?我有信心,當然不是。
豈知,沒有幾天,武漢疫情真的爆發了,在大陸蘇州的慈濟基金會,立即展開購買防疫物資之救援行動,但物資採購遇到缺貨的困難,如何協助搶救與保護生命,怎麼辦?心急災疫難言喻。
在臺灣的本會,亦是心急如焚,全球慈濟人聞疫動員採買與輸送到大陸武漢。
回憶那一段,不眠不休夜以繼日,埋首向全球發出採購口罩與防疫等物資的艱難。但買到了,卻面臨各國航線一班班關閉,於是乎運輸又成一大挑戰。
意想不到,瞬間美國傳出疫情,旋即病毒快速蔓延全球,回顧在精舍每天為採購、輸送物資到全球的煎熬,那一刻幾乎是舉世哀哀,幸有證嚴上人引領,安住願力茹素護生全球。
臺灣防疫網做得很好,臺灣民眾防疫敏感度高,個個自己努力築起防疫網,但,再綿密卻還是無法網住極微小病毒感染,於是乎,臺灣疫情大爆發。
非常感恩慈濟醫療志業院長們,個個都是證嚴上人好弟子,勇於承擔搶救生命的使命,尤記得疫情瞬間衝上高峰,人人不知如何面對的當下,只要衛生主管部門拋出有確診病人,需要醫院承接,慈濟會立即回應:「我接、我接、我願意……」,這在當時談疫色變的氛圍中,不啻給了主管部門一劑強心針,更給了醫界一股最重要安定的力量。
慈濟醫療志業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同仁們視病如親,以病為師,塑造出視病如己之家風,培養出面對疫情心雖有所懼,但以戒慎虔誠之心勇於承擔。佛曰:人面對危機「棄命必死難」,但同仁們面對超級病毒,甘冒生死赴疫場,尤其憶念家人,及幼小子女的呼喚,愛別離苦的煎熬,豈是我們所能度量的。真了不起啊!
自二○一七年起,郭漢崇副執行長用心擘劃,年年舉辦慈濟醫學年會,讓分布北中南東院區同仁們,得以將年年臨床、研究、教學成果及特色,透過年會相互學習,更因上人期待除了醫療專業外,慈濟醫療最具特色的人文,是否可鼓勵同仁們,將自身實踐於醫病間互動的愛,撰寫成文字,更盼年年彙整成冊,既可為慈濟醫療留史,亦可供未來代代學習與傳承典藏,因此有最美醫療人文徵文比賽,如今已是第四年了。
二○二二年最美醫療人文的狀元,是台北慈濟醫院腎臟科王奕淳醫師,他非常誠實的表述,擔心疫情來襲,被派第一線的憂懼。卻從莊子「心齋」中,「若一志,聽之於心、聽之於氣、虛之以待」學得靜定,文中細述父親從小的身教,緊接驚慌父親的確診,又需披上戰鎧上戰場,內外煎逼,所照顧的病房,病患與家屬間親情的流露,憐惜著深夜等著要做PCR的民眾還大排長龍,憐惜著母女、母子間面對疾病的至情,尤其照顧百歲阿嬤痊癒,是何等令人敬佩。
可是當他脫下戰甲回到家,確診的家人,病危的病患,密不透風喘不過氣來的感覺湧上心頭,臨睡前,茫然不知生命何價?幸得天真的女兒問他:「爸爸你眼中有我耶!」他驚醒過來,是啊!我的眼中亦有女兒身影,喚醒他活下去的魂。拜讀至此,心有戚戚焉!
不由想起,當年莊子與惠子間論辯,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類其思維,子非醫事人員安知醫事臨死生之憂?是的,既憂病患死生,更憂至親之懼,吾不是不懼也,而是使命驅使,以病人為優先,死生何懼耶!但,也有懼啊!
台中慈濟醫院心導管室陳佛恩專科護理師的〈起錨之後〉,奪得本年度第二名,文章從原本計畫,先探望外婆後,歡慶結婚十五週年來破題,哪知道看到外婆時,好似昏睡不醒,運用專業診斷,發現需緊急送醫,親情使然放棄紀念日,本篇文章有回溯照顧病患之心情。以及從中學習到的專業,巧妙的扣入照顧專業經驗與親情交疊,外婆病情起伏,媽媽的心情亦隨境而動,插不插管?不只是自己媽媽,過去照顧的病患,面臨的與外婆是如此相同,其中哲理深深,尤其他懂得鼓勵自己「沒有永遠的逆境,允許困難,但不允許自己停留在懊悔裡」。
從大林慈濟醫院劍興師兄以〈那些鋼板上肩的日子〉為題,所分享的面對疫情點滴,大林慈濟醫院是嘉義縣衛生局的模範生,所收的病患不只來自嘉義,更擴大到當時從北區,北病南送的病患,在護理人員相對不足情況下,其壓力不亞於北部的緊張。另有台北慈濟醫院護理師,闡述為何選擇回慈濟工作,是因為「全心全意為病人付出,不會被嘲笑為病人做太多」;關山慈濟醫院宜雯護理師的〈小醫院,大希望〉,亦有安寧照顧伴病患最後一哩路;還有陪伴遠從阿根廷而來的病患,也有為病患辦畫展的心意;當病患記得您的聲音,給琬詳副主任的感動與震撼;加上年年獲獎不缺席的紹盈醫師,寫給孩子們認識世紀傳染病的一封信,深具教育性。今年篇篇文章專業中有人文,篇篇發自內心的省思,令人感動。
回顧,三年多以來,艱困面對疫情期間,證嚴上人一直以無比堅定的毅力帶領著慈濟人,關注疫情全力協助防疫,購買疫苗推動抗疫工作。為加大照顧弱勢族群及貧困家庭生活,在全球幾乎封閉邊界鎖國的政策下,更加想方設法借力使力,輸送物資前往一百二十八個國家地區濟助貧困所需。
在醫療方面,證嚴上人更是日日連線鼓勵,帶領醫療志業同仁,勇敢披上戰甲搶救生命,卻又關懷同仁安危及關懷病患生命,其心力之煎熬,令隨師在側的我們更加鼓起勇氣向前行。
尤其上人亟思尋求防疫解方之道,引領花蓮慈濟醫療團隊,研發防疫淨斯本草飲。林欣榮院長依教奉行,帶領團隊每星期三的實驗室報告,是上人最最企盼時刻,期待能帶給大眾多一分保護的力量,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引領著我們善盡社會責任,善盡個個專業的本分,尤其是發揮人類最最自然的愛,我們豈能不努力學習。
無限感恩同仁們,您們做到了,您們真心,日日無私,以病人為中心在臨床上付出愛,所以經常看到病患感恩的笑容。期待大家能將日日愛病人的如常,能盡力化成文字,成為全球醫學界最美人文典範!是我們共同努力的目標。加油!
【推薦序】
難忘他們的堅毅身影/林俊龍(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
五十一年前(一九七二年),證嚴上人在花蓮仁愛街創辦「慈濟功德會附設貧民施醫義診所」,開啟了慈濟醫療志業之路。五十一年後的今天,閱讀「最美醫療人文」第三屆的獲獎及投稿作品《愛在COVID蔓延時》,心中充滿感恩。每一篇都是真實發生在慈濟醫療體系的故事,也看到我們的同仁與志工,將上人「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使命,發揮得淋漓盡致,特別是在疫情延燒的這三年。
猶記得二○二一年五月,疫情如驚濤駭浪般席捲了臺灣,當時慈濟的七家醫院及一家診所全都投入篩檢、施打疫苗的行列,台北慈院更曾一度成為全臺收治最多Covid-19確診病人的醫院,而在臺中、大林的兩家慈濟醫院也都勇於承擔,是疫情爆發初期在當地收治最多確診者的醫院。他們如果不是心中有使命、有願力,怎麼會不顧自身安危,勇敢披上防護戰袍,日日夜夜的守護在隔離病房呢!
每家醫院的隔離病房都有許多醫護同仁輪值,裡頭也有許多年輕的媽媽或爸爸,他們在專責病房裡輪值多久,就有多久沒有回家(住在醫院提供的宿舍)。
有好些醫護媽媽、甚至爸爸,透過手機跟自己的孩子視訊時,忍不住落淚了。「媽媽,我很想妳,妳什麼時候才要回家?為什麼妳去打病毒打了這麼久……」孩子哭、媽媽也跟著掉淚。
他們照顧的有確診孕婦、嬰幼兒、百歲長者、語言不通的外籍移工,到精神疾患、失智長輩等形形色色的病人,儘管病情、形勢都非常險峻,但是因為有愛,他們挺過來了。他們不畏病險、伸出雙臂擁抱或恐慌、或哭泣的病人,甚至還幫隔離中的病人洗澡洗頭。還有好些醫護、社工等,自掏腰包,幫病人加菜、買玩具給小病人,每每想到他們堅毅的身影,都無比敬佩與感恩。
蔬食與防疫
這場世紀大災難,也讓我們看到人類與地球上的許多動物、生物都是共生的,也就是上人常說的「生命共同體」。過去我們井水不犯河水,但人類一旦侵犯了動物的領域,動物身上的病毒便伺機而動,因此保護自然環境、不要養牠、吃牠,會成為愛地球也愛生命的絕佳選擇。
其實已有許多醫學研究發現,素食能降低身體發炎指數、增加抵抗力,較不易遭受病毒或細菌的感染。此外,二○二一年一篇刊登於《英國醫學期刊營養、預防與健康》(BMJ Nutrition, Prevention & Health)的論文,證實素食可以讓新冠肺炎病人轉為重症的風險降低約百分之七十三。
我自己茹素超過三十餘年,我與慈濟醫療團隊長年研究、發表了二十幾篇有關素食營養的學術論文,深切體會到素食的好處。在我們的臨床研究中發現,健康蔬食可以降低癌症、心血管疾病、膽固醇和膽結石、糖尿病、憂鬱症和肥胖症等嚴重疾病的罹患率。當然,也就降低了健保的醫療支出。
如今,疫情趨緩,但世紀疫病的課題猶在,虔誠祈願我們能多多茹素,它對身體好、對地球好,也對心靈好。更祈願慈濟醫療體系八家醫院、一家診所的同仁們彼此共勉、莫忘初衷:秉持「把幸福美滿、快樂留給病人;把問題、困難及責任由我們來承擔」的理念,永遠都要把病人擺在第一位,讓我們持續點燃「最美醫療人文」的神聖使命,讓慈濟醫療志業兼具專業與人文,能成為世上最有溫度也最美的醫療風景。
【推薦序】
無所不在的醫療人文/郭漢崇(慈濟醫療法人副執行長)
歷經三年的新冠肺炎,打亂了整個世界的秩序,也讓人被隔離成確診與無確診兩個族群。家人之間在確診的一星期中無法接觸,甚至必須要分開居住,不得相見。然而,只有在醫院裡面,醫護人員面對確診的病患,卻一如往常的繼續醫療的工作。差別在於醫護人員必須要重裝備,穿著防護衣,密不通風,汗流浹背,但是那份對病人的關心,卻永不止息。
在醫院裡面,新冠肺炎無疑地串接了醫護與病人之間更為密切的連結。也因此,在全世界每一個醫院、每一個角落,也有著無限多的故事,訴說著醫護人員用心的照護病人,甚至染疫、生病、死亡,卻毫無畏懼。一心只想要去救治確診的病人,再怎麼危險,總有醫護同仁願意挺身而出,把病人從鬼門關前拉回來。這真是人性的考驗,也是人性光明面的呈現。
在這第三屆最美醫療人文徵文比賽中的前幾名文章裡,我們就看到了詳細描繪醫病之間,因為新冠肺炎所產生的故事。這些故事無所不在,在病房裡、在急診室、在開刀房、在醫院的每一個角落,都可以看到醫護人員努力留下的汗水,也看到他們疲憊身影所留下來的點點痕跡,這就是最美的醫療人文。這些醫療人文的故事,不只發生在慈濟醫院的各個角落,其實也發生在全世界每一個醫院的每一個角落。
每一位醫護人員都是有故事的人,因為醫療本身就是充滿感人的故事。每一個生老病死,對於當事者的病人而言,都是極其緊張與痛苦的過程。而醫護人員就扮演了支持、膚慰、救治的角色。因此在醫療行為的過程當中,任何一個動作,任何一個環節,都是有故事的。只要我們用心的去照顧病人,用心的去體會每一個醫療的環節,自然就會有故事產生。
其實在本屆最美的醫療人文徵文得獎的這十七篇文章中,我們很不容易去比較哪一篇故事最感人?哪一篇故事寫得最好?因為,每一個故事都是一個醫療的歷程,都是每一位醫護人員親身體驗,所描繪出來的情節。慢慢的品嚐故事的內容,便能感受到了那份醫病情,也會覺得感動。對於故事給予不同的分數與獎勵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故事讓我們體會到,在醫療這一個環境裡,我們隨時都有故事可以記錄下來,這就是歷史。
在本次獲獎入選的故事裡,我們可以分成五大部分。包括新冠肺炎三年來的戰役中所產生的一些故事;位於偏鄉醫護視病猶親的故事;在每個醫院角落所產生的醫病關係故事;對於臨終病人的關懷與照護,馨香滿溢的故事;以及那些對於病危者的照護與關心,內心激盪所引發的感觸。其實在醫療過程當中,醫護人員用愛與關懷,串起了人與人間的連結。也讓每一個醫療的過程當中,縱使無法完全把病人救回來,也無不充滿了感恩與感動。
身為醫護人員,平常照顧病人的時候,或許對於很多病痛,並沒有親身體驗,只有根據病人的口述與感覺去猜測,未必能夠真的視病如親。只有當自己的家人生病,看著他們受苦,看著他們往生,才能體會到病痛是多麼的無情與冷酷,而病人又是多麼的無助與期待。也只有當自己生病,經歷診斷時的恐懼,檢查與治療過程中的無奈,化療手術造成的苦痛,以及對未知的病情變化,才能夠真正了解當病人的焦慮與不安。也唯有自己身為病人,或是家人生病住院,接受治療手術後,一個醫護人員才真正的能夠成熟、成長,成為一個優質的醫療從業人員。因為這些疾病和苦痛,已經內化成為內心中真正的感覺。看到病人扎針時,會感受到針扎進自己皮肉造成的疼痛;幫病人換藥時,看到他皺著眉頭,才知道原來棉球擦在傷口上是多麼的刺痛;當腹脹無法排泄時,也才能感受到那些腸阻塞病人歷經的痛苦。而當自己虛弱無力時,才能夠體會到原來生病是多麼的辛苦。
最美的醫療人文,就是希望醫護人員都能夠從自己的病痛經驗,去體會病人的病痛。讓自己能夠成為視病如己,人飢己飢的感覺,這正是一個最高境界的醫療。也唯有自己痛過、苦過,如此才能讓我們在照護病人的時候,真正的達到憐惜病人,體會病人苦痛,進而盡一切力量,來減輕他們的病痛。這就是無所不在,最美的醫療人文。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