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館即時榜

編輯推薦

特價

草地仁醫陳文德

NT$225

身為佃農之子,他深諳貧病之苦,二十四歲發奮學醫,
在臺北大醫院剛站穩腳步,卻毅然決定返鄉開業。
即使已獲病人推崇與肯定,仍不斷精進醫術、參與偏鄉義診。

作者:張麗雲

100 件庫存

90折 省下 NT$25
SKU A123-002 分類: , , 標籤: ,

描述

身為佃農之子,他深諳貧病之苦,二十四歲發奮學醫,
在臺北大醫院剛站穩腳步,卻毅然決定返鄉開業。
即使已獲病人推崇與肯定,仍不斷精進醫術、參與偏鄉義診。

 

推薦引文

陳醫師在烏日行醫將近五十年。看診細心、親切,貼住患者的心,很多病人再遠都要來給「陳醫師」看病,一看到他這位老醫師,病就好了大半。──紀邦杰

陳文德是中部烏日佃農之子,幼年深深體會「貧與病」之苦,學醫後不慕名位,毅然返鄉開業,嘉惠鄉里。他學貫中西,精通百技,如同布袋戲雲州大儒俠中的「怪老子」,療癒了病患的苦痛。──張東祥

一位外表看來憨厚、穿著像一般鄉下人的歐吉桑,怎麼看都不像醫師。深入了解後,才知道他不但醫術精湛,還是位很有善心、很孝順的仁醫。──廖長州

他曾經是我生命中的貴人。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不必等到下輩子或下下輩子就可看到。陳醫師身心健康、家庭和樂、父慈子孝,孩子們個個有成就,就是最佳的印證。──陳健

學醫救人是陳文德終生奉守的志願,不忘本、情至意盡的仁醫,除了贊助母校、鼓勵學弟們努力向上,一家三代皆奮發向上,延續長輩的仁德,服務於醫界。忠孝仁義的德風,在以利字當頭的現代工商社會,是少有的人品典範。──李俊德

作者介紹

張麗雲

輔仁大學西班牙文系畢業,慈濟紀錄志工;著有《人生青紅燈》。

目錄

〔推薦序〕
草地醫師 最佳搭檔/紀邦杰
醫界的「怪老子」/張東祥
良善合一 草地仁醫/廖長州
積善之家有餘慶/陳健
如兄如父仁者風範/朱金財
素養淳良世少有/李俊德
我敬愛的大哥/張義朗

〔作者序〕
以報恩的心落筆
 

一、大水來了
二、求學路遠
三、日耕夜讀
四、姻緣天定
五、決定重考
六、北部行醫
七、回鄉開診
八、阿嬤終老
九、圓願助人
十、耳穴療法
十一、怎能休息
十二、心中願景

 
附錄一 我的先生陳醫師
附錄二 話說爸爸
附錄三 良醫阿公
附錄四 阿伯的診所味

【推薦序】

草地醫師 最佳搭檔

◎紀邦杰(慈濟中區人醫會召集人)

慈濟人醫會成立於一九九六年,當時中區人醫會未臻成熟,成員只有稀稀疏疏幾位,蔡爾貴醫師帶領我們幾位醫師,利用假日到嘉義縣大埔鄉、阿里山、南投縣仁愛鄉、信義鄉的部落義診。

九二一地震後,地質鬆垮,河川改道,道路柔腸寸斷,證嚴上人擔憂醫護人員的安危,指示山區的義診暫停。當我愁著如何帶動這些義務性付出的大醫王、白衣大士發揮專業時,收到苗栗地區訪視志工廖菊珍對苗栗偏鄉醫療欠缺的需求。

於是,二○○二年,中區人醫會的足跡走入苗栗汶水、南庄。也就在這個時候,烏日鄉陳文德醫師加入我們團隊。一開始,醫師不多,陳文德當年六十三歲了,看起來一點都不老。他很有善心,古道熱腸,態度和藹不憍慢,不會擺出高高在上的架子,使人易於親近。所以,苗栗地區義診開拓之初,我總是邀他同行。

我們從找場地、場勘,到每個月一次的入山義診,他和大家一大早七點從臺中出發,一路顛簸一個多小時的車程,走山路爬坡道,上坡下坡,時而日晒,時而雨淋,往往義診結束回到家已經下午三點多了,從沒聽他喊過累,月月、年年如是。

後來,我們的觸角延伸到苗栗大湖、卓蘭、臺中新社,他仍然夠義氣地相挺相扶,跟著團進團出。

陳醫師在烏日行醫將近五十年了。他的病患大多數是當地的鄉親,以老弱婦孺居多。他看診細心、親切,貼住患者的心,很多病人住得再遠都要來給「陳醫師」看病,一看到他這位老醫師,病就好了大半。

說他老,一點都不。每個農曆年,花蓮靜思精舍總會湧入大批的海內外慈濟人,向證嚴上人拜年。精舍常住師父從初一到初五不停地準備,烹調出菜色不一的素餚,供來訪的賓客享用,可見人潮之踴躍。

此時,我也會邀請中區的醫師、護理師回到精舍駐點義診。陳文德幾乎年年都與我們同進同出,早上四點多跟著做早課,接著是一整天的義診。他的醫術、醫德、敬業、親切的態度,在海內外慈濟人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尤其,每年在花蓮若有海外營隊,從工作人員進駐的第一天,到營隊結束圓緣的最後一天,陳醫師的服務一直都在。特別是他七十幾歲才重新學習研究的經絡耳穴療法,可紓緩工作人員、學員的疲累,讓他們在四、五天裏維持充沛的精神。

有一次在精舍,他向證嚴上人分享小時候貧困的農家生活環境,要跟著父親牽牛、種稻、挲草,因此學業中輟,學醫之路比一般學齡晚了好多年。證嚴上人每聽他分享這一段,總是微笑頷首地說,很感動、很欣慰有他這位「草地醫師」弟子。

我對於他在困苦的環境中,依然力爭上游、積極進取學習的態度,深感震撼。同樣歷經學醫的過程,我幼時家裏雖不甚富裕,父母總希望我儘管把書念好,其他事可不用管。行醫後,生活更是無憂無慮,閒暇之餘出外應酬、呼朋引伴打高爾夫球,直到加入慈濟,才真正全心投入義診。而陳醫師從小到大,到現在八十幾歲了,助人的熱情依然不減,還孜孜不倦地做研究,以中西醫療法,給予病患更好的治癒效果。

二○一五年,我帶著榮董團隊送四國語言《靜思語》到我的母校──臺中一中,善心的陳醫師還建議我向校長提議發起獎助學金的善舉,幫助家庭貧困品行優良的學生。

如此拋磚引玉,善的循環不斷傳出後,贊助的人愈來愈多,受惠的學生也更多。期待讓這些受助的學生專心讀書,將來有能力可以回饋社會,讓愛的漣漪不斷擴大。

陳醫師的人生經歷啟發他視病如親的悲心,是很好的生命經驗;所以他很珍惜能付出的機會。他不只以身作則,也鼓勵女婿李永磐加入人醫會。

本書作者從陳醫師小時候的成長環境寫起,歷經求學、行醫、加入慈濟人醫會,到海內外義診的溫馨點滴,特別是他的孝行,相信定能鼓勵現今E世代、生活富饒的年輕人,他的身行典範更值得年輕一輩學習。

千言萬語道不盡我內心的感恩,感恩在人生道路上,有陳文德醫師和人醫團隊,和我們一起手牽手,同心同道,成為證嚴上人的腳、證嚴上人的手,走入苦難人的家庭,「分別病相,曉了藥性,隨病授藥」,作為他人身心大依止處、生命中的大船師。

 

【推薦序】

醫界的「怪老子」

◎張東祥(人醫診所院長、苗栗慈濟人醫會召集人)

因為進入慈濟人醫會與大愛電視臺開拍《慈悲的滋味》,我認識了陳文德醫師。首次見面是在南庄義診,彼此彷彿是久別重逢的好友,陳文德迫不及待、滔滔不絕地分享他的醫療臨床心得。

原本也善於「瞎扯」的我,此刻只能擺出東道主應有的泱泱大度,微笑地領受他的教誨。

當然,我也不能藏私,於是推薦他與眾師兄、師姊們「心得分享」。怎料他接過麥克風之後,竟呆若木雞,甚且微微抖嗦……待復歸座位後,竟在耳邊威脅我:「若再要我分享,就不進南庄義診一步!」

這是我與陳醫師的首次對招,如稚子的直白與無賴的對話。

陳文德醫師是中部烏日佃農之子,幼年深深體會到「貧與病」交雜之苦,俟上任馬偕醫院內科主治醫師後,不慕名位,毅然決定返鄉開業,嘉惠鄉里,遇有貧困病患,不只免費醫治,甚且提供救助。

陳醫師經典的話語時常掛嘴邊,「我們收入比他們好,少收一些也不會吃虧」、「看到他們病好了,心靈的喜悅勝過萬兩黃金」。

他一直是我「醫道」的老師。我倆雖是巧遇,卻彼此成了莫逆之交。我聽得進、聽得懂他樸質無華語辭的內涵,以及那真摯為病患設想與付出的情操。

我倆有共同的背景與胸懷。雖都是西醫學出身,但深深了解西學於治療的不足與缺憾,是以診暇之餘,投入「另類醫學」的探索與研修。合緣的,讚歎「既中既西」;不合緣者,譏為「不中不西」。但我們是「中道行」,取彼之長,以濟此之短;在意的是,患者病癒後展露的歡顏。

有一次,他以膝關節不適為由,至苗栗頭份找我探索對應之法。經過問診與物理診斷之後,我審慎地分析並建議對應之道。沒有開一顆藥,而他卻贈予一堆耳療祕器。

我了解他是專程「以身示教」,卻也「依號序就診」,充分展現「眾生平等」、「親疏齊同」的襟懷。隨後的追訪中,他也持續詳細將膝痛進展的情形與喜悅,回饋給我。

陳文德醫師不時地提供一些非主流醫學的治療方法,甚且自己整理、筆記,印刷一些簡易的對應療法,與參加義診的慈濟師兄師姊結緣。在義診的醫師行伍中,陳醫師一直是大家最寵愛的一位醫師。

在一群求診者的圍繞中,不時地出現疼痛、不適解除的感謝聲。就像變魔術般,問明了病症,了解了病源,就在耳朵上壓壓、貼貼、拉拉,一陣痛後,愉悅的面容顯透著病痛已解除。而他又手不停歇地,繼續下一位候診者的要求。忙著,忙著,一直到義診的尾聲。

陳醫師學貫中西,精通百技,如同布袋戲雲州大儒俠中的「怪老子」,一時忘卻了自己學習過的祕技,卻在疾病的催促下、醫者相互研討中,迸出了治療的奇想與火花,瞬間療癒了病患的苦痛。

對我而言,陳文德醫師亦師亦友,在他誠摯的引導與熏陶下,點開了我醫療的眼界,也豐富了我從事醫療的思維。

陳文德醫師八十三歲了,診病時銳利的眼神與積極的態度,似乎歲月的足跡不曾於他的身上駐足。

祝福陳醫師敏銳如昔,造福更多的病患!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

搶先評價 “草地仁醫陳文德”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推薦

全館即時榜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