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館即時榜

編輯推薦

特價

原起不滅 只是新生-八八水災週年紀念

NT$1,080

以莫拉克風災回顧了原住民在台灣這塊土地上 漫長的生活史 希冀大家在埋首於救災、重建、遷村等爭論時 莫忘原住民長久來與山林互動的智慧 值得作為台灣當前唯一真切的課題—— 國土保育的參考。

作者:凃心怡、陳世慧、田哲榮
ISBN:9789572966488
出版日期:2010.8初版
208頁/19x26cm/精裝/彩色

10 件庫存

90折 省下 NT$120

描述

二○○九年八月八日的莫拉克颱風 意外將台灣的原住民,推上了另一個歷史分水嶺 站在風雨暫歇的分水嶺上 一端是熟悉的家園,另一端是相對陌生的平地 一端是土石流與極端氣候的威脅 另一端卻是即使搬遷 也必須面對的生計問題…… 災後一年,隨著各界再度聚焦,這一道分水嶺 也被跨越了嗎?

經典雜誌《原起不滅 只是新生》一書 以客觀角度,回顧了原住民在台灣這塊土地上 漫長的生活史 希冀大家在埋首於救災、重建、遷村等爭論時 莫忘原住民長久來與山林互動的智慧 值得作為台灣當前唯一真切的課題—— 國土保育的參考

全書分為五部,以八八風災之「劫」為引,帶出原住民在「食」、「衣」、「住」、「行」等生活面向中的文化內涵;另貫穿各NGO,特別是慈濟在災後於各面向的協助。

不同於災後半年所發行的《用愛見證奇蹟》,本書以原住民為主體,呈現災變前後,他們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漫長的生活歷史、遭遇的變動,冀大家關心國土保育時,可參考原住民長期以來與山林互動的智慧,凸顯在極端氣候的威脅下,國土保育與島上原漢一體、風雨同舟的重要。

目錄

推薦序
新希望的起點 撰文/釋證嚴
站在一勞永逸的賑災高度上 撰文/王端正

第一部 劫
暴雨初降 八八水災襲南台
水劫肇因 極端降雨下的台灣
緊急救援 全台總動員

第二部 行
歸不得也 原鄉大撤離

山中子民 山地原住民的百年遷徙
暫居之巢 營區生活日記
異地復學 教育不中斷

第三部 住
以愛灌漿 災後首批永久屋
原鄉之屋 台灣原住民傳統住居
喬遷誌喜 高雄杉林大愛園區
福地新居 屏東長治大愛園區

第四部 衣
一技在身 大愛園區傳藝班
斷與續 原住民織布文化新機

第五部 食
心之糧 台灣原住民傳統信仰
山之味 餐盤裡的生態智慧

【精采篇章預覽】

山之子民 「原」起不滅,只是新生

撰文/陳世慧(經典雜誌資深撰述)
攝影/陳弘岱(經典雜誌攝影)

預言?是示警?一場發生在仲夏世紀末般的洪水,將為台灣,一個山國、及其上的山之子民,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位在高雄縣的那瑪夏鄉,主要是以布農族為主的山地原住民聚落。二○○九年八月,莫拉克颱風重創南部山區,除了將這個坐落於中央山脈與玉山山塊間的山地鄉,幾近摧毀外,災後逾半年,部分居民擔心土石流再度來襲,渴望盡速安定下來,決定自海拔五百多公尺的原址,下山遷移至平坦的杉林鄉;與此同時,另一部分居民卻憂心三年後政府會停止一切補助,就業無著,於是寧可原地重建,至少可以繼續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不用害怕失業。

類似的情形,也發生在屏東縣三地門鄉的大社村。

傳統上被族人稱為「達瓦蘭部落」的大社,是個歷史悠久的排灣族聚落,村民以族中的Raval系為主。近年,村子一度因人口增加,而有遷村之議;但卡在適合的新址尋覓不易,遲遲無法落實;直到莫拉克來襲,大社被評定為安全堪虞不宜再居,這時災難,反倒成了一個轉機。

儘管如此,關於遷村一事,在受災的山地原住民間所掀起的爭議,還是遠比以林邊、佳冬等低窪地區為主的漢人災民,來得更多。

源於政府計畫在山地聚落搬遷後,將之劃歸為特定區,對於一向以務農維生的山地原住民來說,在回不去山上耕作,山下又沒有耕地的情況下,除了生活勢必無以為繼外,一旦傳統領域變成了國有地,由土地釀生的文化,恐怕也會就此失根。

基於經濟、文化與傳統等考量,有人提出了「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的主張,希望縮小遷移的範圍,讓原住民能在熟悉的地方,把文化的根,續留在山上;矛盾的是,問題已不單單是一個莫拉克而已,隨著地球氣候急遽變遷,降雨極端,台灣山地動輒得咎,危脆無比,為保障民眾性命財產安全,政府以國土保安之名要求遷村,似乎也師出有名。

有人因此說,最終遷村的問題,國土與人身安全固然是考量重點,但在台灣進入現代社會,形成國家體制後,權力的不均,才是讓在台灣居住了數千年之久的原住民,內心不平的主因。

遺憾的是,早自日本統治台灣之初,這樣的軌跡便已經悄悄浮現;而更無奈的是,似乎正是幾次發生在山地原住民身上的大遷徙,又最能凸顯出,這樣無奈的歷史命運。

根據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的統計,目前台灣的原住民人口,共計五十萬四千五百三十一人,占台灣總人口數約百分之二點一。而如以平地、山地區分,全台有六個平地鄉,主要是以東部的阿美族、卑南族以及蘭嶼的達悟族為主,人口計二十三萬七千八百一十五人;山地鄉有三十個,分別是住在中北部山區的泰雅族、賽夏族,中部的鄒族、中南部的布農族、南部的魯凱與排灣族等,人口為二十六萬六千七百一十六人;也就是說在比例上,山地原住民的人數,比平地原住民多上近三萬人,大約是相差五點七二個百分比。

然而論及山地原住民的起源,一般人多以為,他們原本也住在平原地區,是自十七世紀中葉開始,在越來越多漢人來到台灣後,開始侵壓他們的生活空間,才迫使族人漸漸地往山上遷移。

山地原住民的起源與分布

但這種說法,隨著越來越多人類學與語言學的研究,以及考古文物的出土,只能算是說對了一半。

根據學者指出,當代原住民的祖先,可以確定是遠在六千年前,便來到台灣的南島語族;至於南島語族從何而來?來了之後住在哪些地方?過著什麼樣的生活?迄今,對於學界來說,都還是一個有爭論沒定論的謎。

謎團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原住民雖然有大量豐富瑰麗的神話與傳說,卻缺少足以徵信的文字紀錄;直到日本統治台灣,為求有效管理,在國家機器的全力動員下,結合人類學者、語言學家、行政官員等,對全台灣原住民各部落進行大規模、有系統的田野調查,原住民過去長達數千百年難以追蹤的遷移史,才隱約有了輪廓。

 

 

~更多詳細內容歡迎選購~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

搶先評價 “原起不滅 只是新生-八八水災週年紀念”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推薦

全館即時榜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