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二○○八年納吉斯風災重創緬甸,
慈濟以「誠」與「情」取信於當時軍政府,
發放稻種與肥料解燃眉急,慈善、農業、教育等援助接續深耕,
愛的「米撲滿」成了傳奇……
慈濟因稻種發放緣故,
在緬甸農村推展「日存一把米」、「米撲滿」助人行動,
從一個人到一整村,甚而擴及三十幾個村落,
愛心的漣漪就這樣蕩漾開來……
目錄
〔自序〕誠、情、真、純,最美風光
楔子 稻香飄散時
於如來地志不動
非常任務
克難中發放實況
災後首見豐收
船行漫漫
少欲知足的社會
八二○室
但願眾生離病苦
有緣遇見就要救
傷痕是美麗烙印
請給我一匹馬
走進自然禪修中心
稻花香裏說豐年
烏櫻村的蛻變
米撲滿善效應
日存五十緬幣
瑞那滾村的閃亮未來
勃固橡膠園的一盞燈
造臺甘村建校記
他日桃李成熟時
百年樹人的教育殿堂
瑟可蕾小漁村發放文具
馬揚貢貧民窟的今與昔
佃農子佐苗醒苦讀翻身
單親兒森明度知恩圖報
慈青學子展風華
柯瑪雅娜佛寺興學
願力堅定行大愛
從懵懂到成長慧命──林彥甫和李金蘭
穿針引線給孤獨──林銘慶
得遇佛法求真理──蘇金國
突破語言障礙──丁瑪特
愛上第二故鄉──緬甸臺商
華人子弟不忘本
華人移民血淚史
人不親土親
學華文找根源
發揮語言優勢
緬北華校生存之道
附錄
緬甸慈濟志業大事紀
慈濟援助緬甸數據統計
【自序】
誠、情、真、純,最美風光
緬甸,受軍政府統治半世紀,曾被喻為「北朝鮮之外另一個備受關注的極權國度」。
二○○八年五月二日,強烈熱帶氣旋納吉斯席捲了整個伊洛瓦底江三角洲,造成毀滅性損害,十三萬條人命瞬間消失,數以百萬人流離失所……當國際間都震懾於災害之大,紛紛要求進入協助救災,緬甸政府卻予以拒絕。
儘管當時聯合國祕書長潘基文一再呼籲,要軍政府放下歧見,讓外國救援人員入境;然而緬甸官方仍不理會,忙著如期舉行憲法公投。
五月十四日,風災發生後第十二天,潘基文考慮派遣聯合國人道協調廳的副祕書長霍姆斯,隨世界糧食計畫署的人道救援飛機前往緬甸;歐洲執行委員會負責人道援助的委員米歇爾也發出警告,風災摧毀了緬甸的主要稻米產區,在庫存有限的情況下,緬甸極有可能面臨饑荒危機。
一連串的事態發展,讓慈濟證嚴法師十分焦急,他鎮日關切著災情變化,也叮嚀宗教處人員盡快聯絡赴緬救災事宜。五月六日,花蓮本會即聯繫上緬甸華僑林淑華,並通知馬來西亞與泰國志工準備出團;九日傍晚,透過仲介協助取得赴緬簽證,十日一早,九人賑災小組便從吉隆坡出發。
五月二十三日,潘基文與軍政府主席丹瑞在首都內比多會談後,緬甸當局同意開放外國救援團體進入,而慈濟人已在災區奔波十三天了。
二十世紀初,英國著名作家喬治‧歐威爾曾寫過《緬甸歲月》、《動物農莊》、《一九八四》等書。一九二○年代,他駐紮過緬甸五年,擔任帝國警察,這三本書彷彿是預告緬甸後來走向集權統治的寓言三部曲。
風災當年,緬甸社會與民間猶受到嚴密的監控。慈濟九人賑災小組,入境後相當謹慎,即使不時遭到跟蹤,仍處之泰然。「我們身上背負著上人與全球慈濟人的期望,就盼能開出一條路來。」李濟瑯回憶說。
「誠」與「情」是慈濟人處事的不二法門,最終取信於當地政府,獲頒准證,並受邀參與救災重建計畫。發放稻種和肥料,並同時舉辦義診;追蹤慈善和醫療個案,發現貧窮孩子沒錢讀書的苦境,而展開助學。
「慈堯師姊為了救一位血癌少女,曾下跪求院長幫忙;慈斐師姊一再跑去醫院關心臉部燒傷的恩恩翁……」那時還是初發心的李金蘭,一邊翻譯一邊動容:「她們遠從馬來西亞來,都那麼盡心盡力,我是本國人,又怎可能無動於衷?」
從感動到發心立願成為慈濟人,不僅李金蘭一人,還有一大群志工。在佛國,人人本就具有善念,加以行動推波助瀾,便如漣漪擴大,不論華裔或其他族裔,老闆、員工、教師、家庭主婦等紛紛走出家門,他們雙腳踩過無數個農村、雙手慰撫過許多受創的心靈,在緬甸造就出善的循環。
待到援建頂甘鐘、馬揚貢、雅倫三所希望工程學校,以及在丹茵鎮援建十二所、七十一間鄉村課室,又衍生出更多助學案例,也到各校發放文具。從幼童到青少年,一群青春幼苗就此成為慈青生力軍,對志業的推動出力頗大。
稻種發放的準備工作中,核對名單、造冊輸入電腦,總可看見年輕學子熬夜趕工的身影;到農村辦「米撲滿」回娘家、幫照顧戶蓋房子、為廢棄的圖書館整修及添購書籍、協辦浴佛節活動、為農村小孩做「靜思語」教學、關懷老人院等,處處也都有這一群青年的付出,他們有創意,又有行動力。
二○一二年起,我前後去了緬甸四次,接觸個案和志工,也親臨發放現場、關懷活動,感受到那分「真」與「純」。
在文具發放現場,教室裏沒電扇,人員擁擠、密不通風,志工拿起厚紙板不停地為孩子們搧風;中午暫時休息,每人帶來一道菜,一群人席地而坐、圍成一圈吃了起來,場面十分溫馨。
行的部分,公眾活動以外,我們自行安排行程,多次有賴江相賢和賴星燦兩位師兄開車接送,隨行翻譯的蘇金國、曾玉華、林佳慧、曾麗珠等人,年歲都已六、七十了,就這樣跟著我們奔波一整天。看著他們在卡車上累到睡著了,緊貼鐵欄杆的頭一直撞擊晃動,實在覺得心疼。
尤其是林佳慧,她的腳膝蓋退化痠痛,要爬上墊高的農舍,還需要人攙扶。偏偏在仰光,懂中文的志工都已上了年紀,雖然很為難,但也只能拜託他們。
從二○○八年五月起,至二○一一年底為止,三年半扶困計畫告一段落,馬來西亞志工撤出緬甸,但關懷的心從未離開,需要搭蓋簡易屋或有大型發放,他們都會過來幫忙。當中走得最頻繁的要屬葉淑美、郭濟緣、張濟玄、王綺楨等人,透過他們,我得到很多資訊,而三年中負責攝影的大馬同仁藍錦菲,也告訴我不少她所記錄的故事。
二○一八年十一月的綠豆種子發放及二○一九年二月的稻種發放,臺灣的志工黃秋良、詹龍禎、王大禮、溫素蕊、張素禎、吳寶連、陳力壽、李勇德及大馬志工郭濟緣、蘇立斌、張濟玄、王綺楨、吳儀榮、李文傑、林添益、郭糧鳴等人承擔先遣任務,往返緬甸多趟,安排協調發放前的準備工作。
最近大馬和緬甸志工在長期互動的岱枝鎮瑞那滾村,與政府農業部合作「大愛農場」計畫,這是繼推動「米撲滿」、發送太陽能板後,又一重大決策。由慈濟引進耕耘機為參與實驗的農民犁田、整地,再由農業部派員教導插秧等耕作方法,稻種也是選用優質品種;農民們皆言,收成後,預計產量可從每畝六十籮增至八十籮。若大有斬獲後,將再推行到其他村落去。
在緬甸,推展慈善、農業、教育、醫療多年,還有一個人不能遺漏,就是華商林銘慶,慈濟許多志業都由他牽線。二○一八年納吉斯風災十周年時,林銘慶與大馬及緬甸志工連袂來臺拜見證嚴法師,他對法師說:「慈濟做事,真是有頭有尾!」沒想到,法師竟幽默回了一句:「還有中間喔!」令他大大折服,直稱法師所言甚是。
林銘慶還提供自家倉庫,讓緬甸慈濟人作為辦公室和聯絡處使用。近來,臺商志工溫斯郎也徵得家人同意,把一塊約兩百坪的土地含辦公室捐獻出來,作為新的聯絡處。
這個新會所比原先的大一倍,可容納日漸成長的志工群,也便於舉辦活動;對為數眾多的華人區志工而言,搭公車更方便,只需一趟車即可直達。
至二○一九年底,緬甸已受證的委員、慈誠總數超過六十位,見習和培訓志工也達到三百人,還成立了人醫會、慈青聯誼會等組織。
而我所觀察到的佛國人,無論農人或志工,都是那樣的質樸善良,他們物質上或許不豐裕,心靈上卻是富有的;就因人人都愛布施,也難怪英國慈善援助基金會(CAF)評定的「世界捐贈指數」排行中,緬甸曾名列第一。多數人民習於捐獻寺廟,藉以累積功德;有機緣接觸慈濟後,則轉化為親力親為,所得的感受也更加深刻。
愛心和善念是會傳染的,這是緬國人寶貴的資產,也是最美的心地風光!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