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館即時榜

編輯推薦

特價

來自非洲的33封信

NT$450

見證臺灣人在遙遠非洲的傳奇故事,也觸動人們珍惜眼前的平安幸福……

本書分上、下二冊,不分售。

作者:凃心怡  攝影:林炎煌
ISBN:978-986-6644-98-6
出版日期:2013.12初版
上、下冊/652頁/15×21公分/平裝/彩色

10 件庫存

75折 省下 NT$149

描述

非洲地區天然資源豐富,但是歷經早期殖民統治的強取豪奪,大肆搜刮,近期的人謀不臧,戰亂紛紜,爭權奪利,疾病橫行,社會安全體制崩潰,貧富懸殊拉大,失業率很高,窮鄉僻壤的居民甚至勞碌終日仍難以取得溫飽。這種現象在本書所描述的五個南部非洲國家——南非、賴索托、史瓦帝尼、莫三比克以及辛巴威,隨處可見。

慈濟人懷著悲天憫人的胸懷,在遙遠的黑色大陸撒播大愛。他們帶領一群本土志工,冒著生命危險,深入蠻荒之地,去救助及教育當地貧病的居民,奉行慈濟宗門人間路的信念,而且不求回報。

有的志工在遭受槍擊後,不但沒有恨意,反而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好;有的志工自備理髮工具,為長滿頭癬的兒童修整門面,卻因吸入過多頭癬細菌而得重病,但仍努力不懈;有的志工以克難方式,替當地學童整建學校,募集書冊,訓練謀生技能;有的不懼病菌感染,膚慰愛滋病患。

作者透過兒時的記憶,以家書的方式,將發生在臺灣窮鄉僻壤(臺南北門)周遭的人與事,與非洲南部五國的貧困落伍狀況,作一有趣的對比與連結。不僅見證臺灣人在遙遠非洲的傳奇故事,也觸動人們珍惜眼前的平安幸福。


 

目錄

【上冊】

推薦序 看見遠方,珍惜眼前    陳永綽

第一封信    掠奪與奴役

第二封信    窮人的天堂

第三封信    愛不設防

第四封信    擁抱荊棘

第五封信    沙灘上的海星

第六封信    亞特蘭提斯

第七封信    瑪麗媽媽

第八封信    天地教室

第九封信    鞋廠的課輔班

第十封信    一本書一扇窗

第十一封信  現代武訓

第十二封信  打抱不平

第十三封信  勇闖黑人部落

第十四封信  黑色的病

第十五封信  餵養愛滋遺孤

第十六封信  祖魯女人

第十七封信  不上天堂

 

【下冊】

第十八封信  非洲小瑞士

第十九封信  不遠千里

第二十封信  愛上莫三比克

第二十一封信    王冠上的失落寶石

第二十二封信    被搶不如分享

第二十三封信    糧水荒

第二十四封信    水珍珠

第二十五封信    剃三萬顆頭

第二十六封信    荒地上興學

第二十七封信    自由小學的驕傲

第二十八封信    麵包超人

第二十九封信    國中之國

第三十封信  轉身 看見天堂

第三十一封信    俯拾皆寶

第三十二封信    飽滿的力量

第三十三封信    冬的祝福

推薦專文

【推薦序】
看見遠方,珍惜眼前

◎陳永綽(中華民國退休大使)

認識慈濟人文志業中心中文期刊部撰述凃心怡小姐,是個很偶然的機緣。我們在大愛電視臺一起接受《經典雜誌》總編輯王志宏先生的訪談,討論南非的風土民情。當時我就覺得坐在旁邊侃侃而談的這位女士,年紀雖輕,但是對於非洲南部的了解,並不亞於職業外交官。

幾天後,我接到她寄來的一本採訪實錄《彩虹上的鑽石——南非》,翻閱之後,愛不釋手。因為她在書中所描述的人事地物,對我而言都非常真切。我曾奉派到南非約翰尼斯堡擔任處長三年,對當地及鄰近國家的民情略知一二。

凃小姐的文章適時勾起我對南非的種種甘苦回憶,心情也隨著她所描述的人、事、地、物而澎湃起伏。因此,當她打電話請我為她的新書寫序時,明知國內了解非洲事務的學者專家很多,比我更適合為本書寫序的人比比皆是,卻捨不得拒絕;或許是個人對南非那一分難以割捨的情結,以及女士細膩的觀察力與生動的筆調,令人難以回絕吧!

臺灣與非洲南部距離相當遙遠,套一句作者的話「臺灣與南非的距離是從春天到秋天,並橫跨六個時區,從北半球到南半球」。飛一趟要十四個小時,如果再轉到史瓦濟蘭或辛巴威等鄰近國家,那就更久了。

所以,多數國人對非洲南部的了解都侷限於一般媒體泛泛的報導,不夠深入,而且印象容易偏頗,對那個區塊所發生的事,常會有「跟我有什麼關係?」的直覺。然而,我們身在這個資訊爆發的地球村時代,全球任何一個角落所發生的天災人禍,不論你我接不接受,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我們的生活。饑荒、貧窮、戰爭或傳染病,並不會因為政治的疆界而有所阻隔。

非洲地區天然資源豐富,但是歷經早期殖民統治的強取豪奪,大肆搜刮,近期的人謀不臧,戰亂紛紜,爭權奪利,疾病橫行,社會安全體制崩潰,貧富懸殊拉大,失業率很高,窮鄉僻壤的居民甚至勞碌終日仍難以取得溫飽。這種現象在本書所描述的五個非洲南部國家——南非、賴索托、史瓦濟蘭、莫三比克以及辛巴威,隨處可見。

曾經有人說,佛教未來的希望在非洲。因為在政經發達的地方,一般人養尊處優慣了,追求的是錦衣玉食、富貴名利等物質上的享受,願意拋除物欲虛心向佛的人幾稀。但是在窮苦的非洲地區,多數人在難以溫飽的情況下,接引他們走菩薩道或許相對容易。

慈濟人懷著悲天憫人的胸懷,在遙遠的黑色大陸撒播大愛。他們帶領一群本土志工,冒著生命危險,深入蠻荒之地,去救助及教育當地貧病的居民,奉行慈濟宗門人間路的信念,而且不求回報,令人感佩。

有的志工在遭受槍擊後,不但沒有恨意,反而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好;有的志工自備理髮工具,為長滿頭癬的兒童修整門面,卻因吸入過多頭癬細菌而得重病,但仍努力不懈;有的志工以克難方式,替當地學童整建學校,募集書冊,訓練謀生技能;有的不懼病菌感染,膚慰愛滋病患。

這群犧牲奉獻默默行善的慈濟志工,以約堡的張敏輝師兄、雷地史密斯的施鴻祺師兄、德本的潘明水師兄、辛巴威的朱金財師兄以及莫三比克的蔡岱霖師姊等人為代表,背後那一段感人的傳奇故事,都詳錄在本書,值得讀者深入品味。

作者透過兒時的記憶,以家書的方式,將發生在臺灣窮鄉僻壤(臺南北門)周遭的人與事,與非洲南部五國的貧困落伍狀況,作一有趣的對比與連結,相當具有可讀性。比如說在四、五十年代,臺灣學童頭上常有頭蝨,要用DDT消毒;目前非洲兒童身上則有頭癬,得理光頭再擦藥。

五、六十年前,臺灣南部因飲水中含砷量過高造成末端截肢的「烏腳病」,生不如死,令人聞之色變;非洲南部則有多數人不敢面對的「愛滋病」,僅南非一國,平均每十人就有一人是HIV帶原者,愛滋病患者超過五百五十萬人。

在臺南北門鄉下,一間小而簡陋的圖書館,就能帶領一個天真無邪的小孩,神遊在安徒生的童話世界,逐漸展開她對世界的認知與好奇;在南非偏鄉,由於欠缺教育資源,學童們連「熊」都不認識,因為南非沒有熊,圖書館也沒書。

事實上,本書可說是一本大愛的全紀錄,記載著慈濟人在非洲黑色大陸如何見苦知福,勤行菩薩道,透過愛與關懷去與那些苦難的居民廣結善緣。

當你捧起這本書倚窗詳讀,就像是看到遠方親人捎來的家書,跟你訴說遙遠非洲的種種傳奇故事,非常親切感人,心情不但會隨著那些人的不平凡際遇而起伏,也會更加了解我們在臺灣能夠平安溫飽,而且有餘力去幫助需要的人,是何等的幸福、感恩!

證嚴上人一直要我們知福、惜福、再造福。本書的出版,適可為慈濟人在非洲南部廣行菩薩道的事蹟,作一詳盡的見證。倘能藉此振聾發聵,警醒我們要好好珍惜目前擁有的一切,或許也是作者內心深處小小的期望吧!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

搶先評價 “來自非洲的33封信”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推薦

全館即時榜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