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館即時榜

編輯推薦

特價

智者大師──東土釋迦

NT$405

智者大師開創「教觀雙美」之天台宗,彰顯《法華經》之「一乘」圓妙義理,此為大師之「大智」!
其畢生「皆為佛法、為國土、為眾生」,乃是大師之「大悲」!
智者大師智悲雙運之修行與風範,實可令後世佛弟子們借鏡、效法。
無怪乎近代高僧印光大師讚道:「支那弘道無二人」!

 

作者:賴志銘編撰
ISBN:978-986-97169-3-2
出版日期:2019.3初版
464頁/15×21公分/軟精裝/雙色

8 件庫存

90折 省下 NT$45
SKU A115-002N 分類: , ,

描述

 

藉由《法華經》的「一乘思想」,智者大師繼往開來,集大成地將大小乘之思想予以融會、定位,以《法華》之圓融思想統攝之;其「圓融三諦」、「一念三千」、「敵對相即」等思想,更是充分彰顯「一乘」之圓妙。

縱觀中國佛教史,吾人可說,沒有智者大師,便開顯不出《法華經》之精采、精微、精妙!

期許本書能成為讀者一窺《法華》奧義及天台思想之敲門磚,進而於視聽嗅觸、舉手投足、行住坐臥之間,時時觀心、處處得悟,體證智者大師「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的實相境界。


【目錄】

〔編輯序〕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編撰者序〕「支那弘道無二人」——盡顯《法華》之妙的智者大師

示現

緣起:動盪的南北朝——智者大師身處的時代…… 

數百年來官私佛寺,掃地並盡!融刮聖容,焚燒經典。……三方釋子,減三百萬,皆復為民,還為編戶。

尊崇佛教

毀禁佛教

佛教之南北差異

第一章 誓為沙門

歎榮會之難久,痛凋離之易及。於長沙像前發弘大願,誓作沙門,荷負正法為己重任。

世間動盪

降世祥兆

佛前立誓

修習「法華三部」

第二章 「重逢」慧思

思曰:「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即示普賢道場,為說「四安樂行」。

靈山因緣

「大蘇妙悟」

說法祛魔

第三章 金陵說法

先師善於將眾,調御得所。停瓦官八載,講《大智度論》,說《次第禪門》。

聲名漸隆

住持瓦官

心向天台

第四章 天台降魔

但深念實相,體達本無;憂苦之相,尋復消滅。強、軟二緣,所不能動。

天台聖地

華頂降魔

阿?佛土示現

慈心放生

第五章 重回金陵

立禪眾於靈耀,開《釋論》於太極。又講《仁王般若》,百座居左,五等在右,陳主親筵聽法。

作《請觀音懺法》

開示國主

光宅寺說法

第六章 受封「智者」

師云:「大王紆遵聖禁,名曰總持。」王曰:「大師傳佛法燈,稱為智者。」

守護東林寺

楊廣皈依

第七章 玉泉說法

旋鄉答地,荊襄未聞。既慧日已明,福庭將建,於當陽縣玉泉山,而立精舍。蒙敕賜額,號為「一音」,重改為「玉泉」。

返回故鄉

關羽皈依

玉泉說法

楊廣請法

第八章 寶塔傾圮

汝問何生者?吾諸師友,侍從觀音,皆來迎我。問誰可宗仰?豈不曾聞波羅提木叉是汝之師,吾常說四種三昧是汝明導。

機用將盡

最後教誨

智者「六恨」

國清寺成

智者大師教法的當代價值

影響

壹‧智者大師的重要著作

繫緣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己界及佛界,眾生界亦然。

著作一覽

《法華玄義》

《法華文句》

《摩訶止觀》

貳‧智者大師的重要思想

佛亦不斷性惡,機緣所激,慈力所熏,入阿鼻,同一切惡事化眾生。以有性惡故名不斷,無復修惡名不常。

「五時」與「八教」

「六即」佛

圓融三諦

「一念三千」(性具.心具)之建構

「敵對相即」——文殊師利法門之充分展現

如來亦具性惡——圓教大悲心的極致

參‧後學傳承

至於天台大弘法華,章安集為論疏,荊溪製記申明,稟承教觀,實居震旦,是謂今師祖承。

章安灌頂(天台五祖)

荊溪湛然(天台九祖)

四明知禮(天台十七祖)

諦閑法師(天台宗四十三祖)

附錄

一、智者大師年譜

二、參考資料


 

【編撰者序】

「支那弘道無二人」——盡顯《法華》之妙的智者大師

「七佛譯經師」鳩摩羅什譯出了傳誦千載的《妙法蓮華經》;然而,此經箇中之「妙」,卻於什師圓寂百餘年後,方由隋代的智者大師發揚光大!

「我法妙難思」的《法華經》

在《法華經.序品第一》中,佛陀入無量義處三昧後,文殊菩薩預告,如來將會宣說《妙法蓮華經》。

奇怪的是,佛陀出三昧之後,在〈方便品第二〉一開始,不是對文殊菩薩說話,卻是對舍利弗——佛陀弟子中「智慧第一」——開示。佛陀先說自身已成就方便波羅蜜,所以能「廣演言教」、「巧說諸法」,以「無數方便引導眾生」:

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

然後,舍利弗都還沒說話呢,佛陀馬上又說:

止,舍利弗,不須復說。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諸餘眾生類,無有能得解。

意思就是說:佛所證悟的佛法實在太難了,只有成佛才能「究盡諸法實相」,你就不要問了!

聽佛陀這麼說,與會的諸多僧俗當然都很好奇:佛陀到底證悟的是什麼法?連我們這些已證阿羅漢果的也難以了解?

「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知道大家在想什麼,便代大家發問,祈請佛陀宣說「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想不到,舍利弗的祈請,卻遭佛陀兩度拒絕:

爾時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須復說。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

佛復止舍利弗:「若說是事,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增上慢比丘將墜於大坑。」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

好不容易,經舍利弗鍥而不捨地三次祈請,佛陀終於答應說法了;這時,卻又發生令人意想不到的事: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

佛陀還沒說是怎樣的法呢,竟然就有五千人「罷聽」退席?這樣的情節,在浩瀚的佛經裡是絕無僅有、「空前絕後」的!

這五千人為何離席?經中的解釋是因為「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也就是說,他們便是佛陀所言「聞必不敬信」的「諸增上慢者」。

「小故事」,大道理

《俱舍論.第十九卷》云:「於未證得殊勝德中,謂已證得,名增上慢。」簡言之,就是以自己證得增上之法(殊勝的法門)而起慢心,認為自己勝過他人。

那麼,佛陀在這裡所謂的「增上慢」又是指什麼呢?

在《大寶積經.卷第九十.優波離會第二十四》裡,佛陀對於「增上慢」的說明,或可提供我們一些線索:

優波離白佛言:「世尊!云何聲聞及菩薩乘增上慢者?」

佛告優波離:「若有比丘作是思惟:『我斷貪欲。』名增上慢;『我斷瞋恚及以愚癡。』名增上慢;『貪欲法異、諸佛法異。』名增上慢;『瞋恚法異、諸佛法異。』名增上慢;『愚癡法異、諸佛法異。』名增上慢;謂有所得,名增上慢;謂有所證,名增上慢;謂有解脫,名增上慢;見諸法空,名增上慢;見於無相,名增上慢;見於無願,名增上慢;見於無生,名增上慢;見無所作,名增上慢;見有諸法,名增上慢;見法無常,名增上慢;謂諸法空、何用修習?名增上慢。優波離!是名聲聞乘人增上慢者。

「云何名為菩薩乘人增上慢者?若諸菩薩作是思惟:『我當發心求一切智。』名增上慢;『我當修行六波羅蜜。』名增上慢;『唯依般若波羅蜜而得解脫,更無餘法而得出離。』名增上慢;『此法甚深、此非甚深。』名增上慢;『此法是淨、此法非淨。』名增上慢;『此諸佛法、此緣覺法、此聲聞法。』名增上慢;『此法應作、此不應作。』名增上慢;『此是深法、此非深法。』名增上慢;『此是近法、此非近法。』名增上慢;『此是正道、此是邪道。』名增上慢;『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疾得耶?不疾得耶?』名增上慢;『一切諸法不可思議,無能知者。我能了知。』名增上慢;乃至於不可思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起思惟,為大執著,是名菩薩增上慢者。」

什麼?佛陀對「持戒第一」的優波離說,有「我斷貪瞋癡三毒」乃至於「我當修行六波羅蜜」等念頭,便都是「增上慢」?如此一來,眾生該如何修行呢?無怪乎「諸天及人,皆當驚疑」了!

問題還在於:對此「希有難解」、「不可示」、「妙難思」之法,佛陀該怎麼講呢?

佛陀所採取的宣說「策略」就是:講故事!

據當代的腦神經科學及心理學的研究,「說故事」之所以會吸引我們,是因為人類遠古以來乃是透過「說故事」來傳承生命智慧;長久下來,大腦在接收故事情節的同時,便學習並強化了自身面對各種生活情境與事件的反應能力。這是人類在面對大自然和社會複雜情境時所需要的生存本能。

佛陀用故事來講道理的經典所在多有,例如《百喻經》、《法句譬喻經》等;藉由說故事,佛陀將諸法的無常、眾生的愚癡,形象化地深植在聽眾心版上,讓聽眾於日常中便能觸境生心,想到佛陀的苦心教誨。

佛教文學學者加地哲定淺白地形容:所謂的譬喻、說話、寓言等,乃是述說者降低自己的知識水平與聽者配合,用平易的方式,令聽者不自覺地接受與領會。

《大智度論.釋句義品》亦云:「眾生聽受種種不同,有好義者,有好譬喻者。譬喻可以解義;因譬喻心則樂者,如人從生端政,加以嚴飾,益其光榮。」

然而,《百喻經》、《法句譬喻經》只是以淺顯的故事宣說「無常」、「戒慎」及針砭眾生之愚癡等概念;對於「不可示」、「妙難思」的「第一希有難解之法」,也能用故事開顯?

佛經中的寓言往往是採「以指見月」的形式指引讀者;我們如果只注意手指,就會看不到明月。換言之,如果只停留在故事層次,便難以深入經中之奧義。

尤其是如《法華經》這種「妙難思」的經典,更需要透過高僧的詮釋才能理解。而智者大師的「天台三大部」——《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就是幫助我們了解《法華經》的重要指引。

以二十萬字開顯「妙法蓮華經」五字之妙!

在智者大師之前,已有竺道生及法雲兩位高僧為《法華》作註;在智者大師之後,則有三論宗的吉藏大師及唯識宗的窺基大師對《法華經》予以疏解。

然而,對於《法華經》的詮釋,後人莫不以智者大師的「天台三大部」為圭臬,更由此開出中國佛教的第一個宗派——天台宗!(「天台」乃是專有名詞,指「天台縣」與「天台山」,並非「天臺」。)

智者大師對於《法華》以及其他經論義理之精熟與研究之透徹,讓他可在講解「妙法蓮華經」這五字經題時,便講了九十天,弟子灌頂將其精簡、整理為二十萬字!便是後來的《法華玄義》一書。透過「天台三大部」,智者大師令後學得以修習「第一希有難解之法」之義學,更同時開出止觀禪修法門。

藉由《法華經》的「一乘思想」,智者大師繼往開來,集大成地將大小乘之思想予以融會、定位,以《法華》之圓融思想統攝之,構建了一個恢宏而精微的的佛法體系。智者大師不僅創立一真正嚴格的判教系統,總持當時的諸派佛法,消融其紛爭;其「圓融三諦」、「一念三千」、「敵對相即」等思想,更是充分彰顯「一乘」之圓妙。

縱觀中國佛教史,吾人可說,沒有智者大師,便開顯不出《法華經》之精采、精微、精妙!

清末民初的淨土宗印光大師曾經題過一副對聯,盛讚智者:

教判五時,化儀化法雙詮,靈鷲親承諸善逝;

佛明六即,心作心是並闡,支那弘道無二人。

印光大師讚歎智者大師「五時八教」判教體系,認為其與如來教法相契(親承諸善逝)。其下聯則讚歎智者大師以「六即(佛)」來說明「眾生即佛」的根本及修習佛道之歷程,以及心、佛、眾生的關係,認為中國佛教史上沒有第二個人能夠像智者大師般弘法!在佛、法、僧三個層面上,印光大師皆對智者大師推崇至極。

當代的印順法師也曾指出,智者大師的佛學體系建構始終是「活潑的應用」;以客觀研究的眼光來看雖有待商榷,但仍是「無比的偉大」;其顯示「中國佛學完滿的典型」,乃是以修證經驗來貫通經論教理,屬於「教觀雙美」的乙型佛學(經驗與知識綜合)。相對於「學匠」而言,智者大師更像是「哲學家」(一如「畫匠」與「畫家」之層次不同)。印順法師推崇,這樣的佛學可以啟發人、感動人、使人忘我。

印順法師之弟子證嚴法師,不但以極大願力宣說《無量義經》與《法華經》,更建立慈濟宗門,以「四大八印」實踐《法華經》之觀世音、常不輕以及無量千萬億從地涌出諸菩薩之行門。其「淨化人心、社會祥和、祈求天下無災難」三願,不僅是印順法師期許「為佛教、為眾生」之大願展現,亦正好遙契智者大師畢生心力所在:「生來所以周章者,皆為佛法、為國土、為眾生」!

智者大師之所以有如此成就,乃是其以「為眾生」之大悲心,甘冒戰亂之險求教於南嶽慧思禪師,因此得以修習法華三昧,而有之後的「大蘇妙悟」及「華頂降魔」等經過;也因慧思禪師的指點,禪修與教理並重,方能創建「教觀雙美」的天台宗。其精進不懈、「為佛教、為眾生」的生命歷程,實可令後世佛弟子們借鏡、效法。

本書的第一部分,便是編撰智者大師的生平;主要是參考灌頂大師《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國清百錄》及唐代道宣律師的《續高僧傳》,還有北宋曇照法師的《智者大師別傳註》、以及南宋志磐法師的《佛祖統記》。

當然,除了大師的傳記,更不可錯過的乃是智者大師留給後世的思想瑰寶;其不僅是中國佛教,更是日、韓佛教乃至整部佛教發展史的里程碑!

本書的第二部分,便盡量在有限的篇幅裡,將天台宗的重要典籍(天台三大部)及思想——包括五時八教、三諦圓融、一念三千、敵對相即等——精要而清楚地予以說明。在智者大師看來,如此簡要的說明或許如「加水之乳」,尚不足以滋養慧命;但希望能作為一入門,讓讀者更進一步認識智者大師與《法華經》之圓妙。

期許本書能成為讀者一窺《法華》奧義及天台思想之敲門磚,進而於視聽嗅觸、舉手投足、行住坐臥之間,時時觀心、處處得悟,體證智者大師「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摩訶止觀》)的實相境界。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

搶先評價 “智者大師──東土釋迦”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推薦

全館即時榜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