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館即時榜

編輯推薦

特價

環保人 回收物

NT$315

從慈濟近二十萬的環保志工中,擷取具代表性的二十多位,書寫他們投入環保行列的心路歷程;除了「環保人」之外,本書也以同等篇幅,深入解說回收物的物理知識,諸如塑膠袋究竟是最好還是最糟的發明,它有哪些副作用,還有如何回收,才有利於再利用等。

 

作者:陳世慧
攝影:經典雜誌
ISBN:9789866292408
2013.4初版/ 228頁/ 19x20cm/ 平裝/ 彩色

10 件庫存

90折 省下 NT$35

描述

無論是身價上億的企業家,還是收入只足餬口的勞動者
慈濟近二十萬環保志工,長久以來的耕耘
不只改變了台灣人對垃圾的態度
促使企業家推動綠色產業,他們掀起的寧靜革命
是台灣的環保成就,更是傲視全球的台灣經驗

《環保人 回收物》從慈濟近二十萬的環保志工中,擷取具代表性的二十多位,書寫他們投入環保行列的心路歷程,除了「環保人」之外,本書也以同等篇幅,深入解說回收物的物理知識,諸如塑膠袋究竟是最好還是最糟的發明?它有哪些副作用?還有如何回收,才有利於再利用等。在人的故事中,我們獲得感動,卻只有以環保志工為師,付諸行動,落實環保於日常生活之中,才能留給子孫,一個乾淨的地球。
聯合推薦

證嚴法師(慈濟基金會創辦人)
李偉文 (牙醫師、作家、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林秋裕 (逢甲大學綠色能源發展中心主任)
陳金海 (慈濟北區合心環保幹事)
陳曼麗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

獲獎紀錄

2011年榮獲吳舜文新聞獎專題新聞攝影獎
目錄

推薦序
清淨在源頭,精緻在環保 釋證嚴
珍愛我們的地球 陳金海
營造一個不再有垃圾的世界 李偉文

楔子

艱辛年代 環保先行者
塑膠袋 千年之害
環保雙人舞 曲素珉‧吳秀玉
玻璃瓶 百分百可回收
忘小愛就大愛 歐素卿

寶特瓶 回收不如不用
回收董事長 許欽琳
紙類 分類不累
棄暗投明 廖坤永
廢照明光源 熄而不滅

超級阿嬤 謝玉英
廚餘 餿水變能源
陰翳後的陽光 邱濟各
廢電池 沉默殺手
走自己的路 環保青春

電子廢棄物 逆向回收觀
環保愛相隨 陳松田‧蕭秀珠
廢油 黑金第二春 環保工程師
陳哲霖 鐵鋁罐 降低冶煉耗能

後記

 

 

【推薦序】

清淨在源頭,精緻在環保 

證嚴法師(慈濟基金會創辦人)

 

環保已是目前天下的大議題,因為工業高度發展,使大地受毀傷,空氣、水質都受到汙染;惡性循環的結果,氣候愈來愈極端,災難愈來愈大,使人類備嘗苦果。對治的方法,唯有人人做環保。當人人都有疼惜大地的這分愛心,這片土地才會健康;土地不再受毀傷,人人也才會平安。

九○年代,全台多個縣市為滿溢的垃圾所苦,政府緊急規劃興建焚化爐,卻又緩不濟急。記得在台中新民商工有一場大型演講,我在會中呼籲大眾:「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資源不會消耗,還可以再生。」兩個月後,一位楊小姐捐出第一筆資源回收所得;於是,從台中黎明新村開始,全台各地的環保站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二十三年來,大型環保教育站已近三百個,環保點五千四百多個,受證的環保志工多達八萬餘人。

現代人浪費成習,未吃完的便當盒、飲料瓶隨意丟棄,不久即發出異味,蚊蠅麕集;由衷敬佩和感恩所有的環保菩薩,他們不避臭穢,忍受風吹日曬雨淋,低頭彎腰撿拾回收資源再利用,就是把別人丟棄的福報再撿回來;有福就有貴、有富。人人富有愛心、貴有智慧;有福有慧,就是最有價值的人生。證嚴於心不忍,倡導「清淨在源頭」,用完的容器先用水濾過殘渣,再行回收,這也是對環保菩薩的一分尊重。

二○一○年,慈濟投入環保已整整二十年,證嚴展開全台環保感恩之旅,走訪一百多個環保站。看見資源分類之精緻細膩,委實嘆為觀止;更要感恩人人發揮創意巧思,有壓扁鋁鐵罐的整平器,有活動帳篷屋頂,還有分析塑膠、銅線的金屬分離器,希望志工分類過程中節省一些力氣。當人人的愛心與使命感被激發出來時,就有源源不斷的創意付諸於實行。

每一個鐵皮搭蓋的簡易環保站裡,也都有說不完的動人故事。許多七、八十歲的老人家,從環保找到生命的價值,歡喜走出家門,化身為保護地球的環保尖兵,即便農曆除夕春節,都捨不得休息。還有婚姻的失意人,因為走進環保站而改變人生,也是所在多有。在環保站還有許多殘而不廢的勇者,動作雖不如健康人利索,卻能把身體的功能發揮到極致。連生命倒數的重病者,在投入環保後,奇蹟似的痊癒了,也都時有耳聞。更有紀錄「輝煌」的浪子,在環保站學到謙卑,洗滌一身戻氣,回到做人的軌道上。

小小的環保站,卻有大大的道理在。許多碩士、博士生及大學教授來到環保站,跟著志工實做環保,一邊蒐集論文的資料;老菩薩說出的一口環保經,都令他們歎為觀止。環保站是老人的輕安居、中壯年人滋養慧命的所在;也是孩子的環保教育站,人人在此學到尊重物命,與天地共生息的智慧。

人人將垃圾變成資源,資源回歸「物源」,物源再重新製造。台北一群實業家組成「大愛感恩科技公司」,所有利潤全部回饋給慈濟。因為環保志工回收來的寶特瓶分類很細,沒有雜質,可以較高的價格賣給上游廠商抽出環保紗,製成毛毯和各式成衣等。近年來國際災難頻仍,慈濟已經送出幾十萬條環保毛毯到災民手上。而環保回收所得可以用來護持大愛台,製作優質節目,傳遞到全球,以淨化人心。當有更多人心得到淨化,家庭就會幸福,社會也會平安。

二十三年來,慈濟投入環保的努力,已帶動人人惜物惜福的風氣,舉其犖犖大者,是焚化爐垃圾減量,再無垃圾可燒;這是前年,高雄陳市長來訪時親口所言,令人倍感安慰。

很感恩經典雜誌從慈濟八萬多位環保志工中,找出幾位典範人物,用心編撰出版《環保人‧回收物》乙書。他們共同的特徵,都是為環保投注生命全部的熱情,像位修道者般堅持以赴;其實,書中每位主角也都是所有環保志工的縮影。希望藉著這本書的出版,讓大家由欽佩嚮往,起而效尤,從外在的環保到心靈道場的環保,就是所有慈濟人最大的期待了!

 

【推薦序】

營造一個不再有垃圾的世界       

李偉文(牙醫師、作家、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記得還沒有多久以前,在我們的父母親年輕的時候,當時的世界沒有所謂垃圾。吃的、穿的、用的,一切物品用完之後都回歸大地,融入生態體系的循環。直到工業革命之後,人類才製造出大量無法進入生態循環的物品。在一個健康、繁榮而且可以持續的系統中,所有物種勢必在能量和物質的循環上,與周遭的環境互相協調,形成一種相互依存的動態平衡關係。

可是人類的文明與制度,不斷地逼迫我們生產、消費、丟棄、購買、再丟棄,這種生活形態一定是無法永續的。而且地球因廢棄物、污染、資源耗盡而喪失生機,其實也是這些年來,許多人心中的隱憂。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保護大自然的重要,卻忽略我們每天不斷購買東西、丟垃圾,就是在傷害賴以生存的環境。日常生活中我們不知不覺的習慣,原來就是殘害生物的元凶!

我們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每一樣物品都是來自於地球上某個地方,我們不可能無中生有,使用完畢之後,一定會跑到地球某個地方,不可能憑空消失。

因此,如何將這些人類創造出來,原本不屬於地球自然滋長的產品妥善的再利用,不會變成無法再次進入物質循環的垃圾,就需要各個領域的人共同來努力了!

「環保人回收物」這本書裏介紹的不管是如同你我平凡的老百姓或是專業人士,在在都發散出立下宏願後那動人的光彩,這些典範提醒了我們,唯有人人是環保人,營造一個不再有垃圾的世界,才將會是人類物質文明得以持續下去的關鍵。

不過,回收物品,說起來簡單,真的要做到徹底而有效,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除了需要許多消費者的配合之外,如何在處理的流程上更有效率,恐怕才是主要的課題。從這本書所介紹的故事裏,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志工除了發願之後的盡力之外,懷著感恩之心,用心用腦地去面對這些滋養我們的物質,才是最令人感佩的。

不過我個人總是覺得,當人口不斷增加,而全球化時代以促進消費當作維持經濟運作、改善人民生活的唯一目標時,即便環保團體要求廢棄物減量與回收,恐怕污染還是會持續增加。因此,我們必須將「禁止」、「減少」這些負面思考轉換成正面的想法,建立全新的製造模式,向大自然學習。任何產品在設計之初,就應該要求使用完不會變成廢棄物。不是減少廢棄物,而是將廢棄物轉化為其他有用的產品。如此一來,資源不斷循環利用,一個價值創造出另一個價值,生生不息。讀完這本書,我們更要謹慎看待任何購買或使用的東西。人類的消費行為對世界、對地球的影響是非常真實與巨大的,雖然我們很不容易察覺。其實,如果我們養成探究周遭物品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習慣之後,自然而然就會降低對物質消費的需求,將心思放在生活中非物質的事情,這不只會讓身體更健康,精神也會更快樂,同時,對環境也會更友善。

 

【推薦序】

珍愛我們的地球                             

陳金海(慈濟北區合心環保幹事)

 

兩年前,世慧來採訪我,表示《經典》雜誌將撰寫一系列【環保人 回收物】的故事,希望能透過我知道環保志業在拓荒時期的點滴。為了話當年,我帶她到北區環保總幹事鄭青輝的家裡,聽聽也是極早就投入社區環保的鄭師兄講古。還記得當鄭師兄提到,最早的一群環保志工礙於人力、物力及財力的限制,往往把回收物直接堆在自己家裡,導致鄰居的嫌惡,警察的開罰時,世慧一臉不可置信的表情,到現在我都記憶猶新。

但鄭師兄所說的一切都是實情。早年慈濟的名氣不大,政府和民眾的環保觀念還不普及,大家對於總是汗流浹背、到處撿破爛的環保志工印象,不是覺得他們與拾荒業者爭利,就是當他們是一群腦筋「秀逗」的人。

包括我自己在內,當我一開始用自家車撿拾蘆洲一帶被丟棄的寶特瓶、鐵鋁罐、廢紙、廢家電時,親朋好友不是懷疑我生意做垮了缺錢,就是猜測我大概是精神出了問題。

但就算遭受種種誤解,環保志工們還是甘之如飴,許多人甚至一做就是二十多年。走過篳路藍縷的過去,如今慈濟的環保志業不但受到國內民眾的認同,連國外不少政府、民間團體也絡繹於途,給予高度的肯定。

回想一路走來的步履維艱,到現在慈濟的大型環保教育站已然有近三百個,環保點有五千四百多個,感慨之餘,心裡更有說不出的歡喜。每一個環保站都像一個大家庭,除了物的回收外,環保站廣納社區內的老、弱、婦、孺,乃至身心障礙者,提供原本被視為弱勢或邊緣族群的他們,一個能貢獻一己之力的場域;彷彿是一個個修行的道場,志工間的相互扶持,形成了人間最美好的圖畫,而這也正是【環保人 回收物】中主要的內容。

一如 上人時時教導我們的,環保就是調養大地、修行心地的功夫。唯有眾生「不受欲念束縛,知福、惜福、及時造福,作心地的農夫,人人用心照護大地與心地,才能平安與地球共生息。」現階段慈濟的環保雖備受讚譽,但放眼全台灣,還是有很多人外食不帶環保碗筷,點餐極少八分飽,上市場買菜時,也沒有自備購物袋。這除了顯示環保的觀念仍未能落實於日常生活上外,也意味著慈濟的環保志業,仍有一大片待耕的福田。

近年源於職務的關係,我說環保的機會常比做環保多。比較起在第一線捲起袖子流汗摺報、踩寶特瓶、整理瓶瓶罐罐的志工,常自覺慚愧。但忝為北區的環保合心幹事,當世慧邀我為如今已結集成書的《環保人 回收物》寫序時,為了讓書中「環保人」的精神有更多人效法,「回收物」的「物理」廣為人知,我還是不揣淺陋,特為之序。只是,一如世慧造訪時提及,有如螞蟻雄兵般的慈濟環保志工雖多達近二十萬人,她卻只能擇二十萬中之一二而書寫之,就這點來說,不可謂不遺憾。

但既然是書,就有篇幅的限制,這也是不得已的做法。特別是書中所書寫的十幾位師兄、師姐,每一位背後都代表了某特定類型的志工群,以我認識的澎湖吉貝師姐歐素卿為例,她代表的就是眾多忘卻小愛就大愛,在撿拾垃圾中獲得新生的志工。至於去年溘然而逝的許欽琳師兄,他貴為大型金融機構董事,卻甘於彎腰做環保,則是令人欽佩的富中之富典型。

從八十幾歲的老菩薩到二十歲不到的大學生,從與毒品搏鬥的邊緣人到曾經環遊世界的工程師,《環保人 回收物》是一本實用,而且有著動人故事的好書。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

搶先評價 “環保人 回收物”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推薦

全館即時榜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