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館即時榜

編輯推薦

特價

篳路台灣-島嶼歷史行道

NT$948

以老照片、現場攝影與田野踏查為經、學者和文史工作者的觀點為緯,共同勾勒出舊道路的前世今生。系列報導輯成《篳路台灣:島嶼歷史行道》一書,嘗試從種種道路過去足跡,尋索台灣未來成功之道。

本書榮獲2019年度好書大家讀 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

撰文:賴英錡、陳歆怡、陳世慧、楊森豪
攝影:安培淂、劉子正、顏松柏
編者:經典雜誌
ISBN:9789869716918
2019.01初版/ 248頁/ 19×26cm/ 精裝/ 彩色

10 件庫存

79折 省下 NT$252
SKU A101-056N 分類: , ,

描述

過去,《經典》拾掇台灣自然山川與人文道路:循十一條省道,探討區域發展與人文脈絡,輯成《台灣脈動:省道的逐夢與築路》;溯十三條河流,傾聽發生在河與人之間的美麗與哀愁,彙集《篳路台灣:島嶼歷史行道》。
而今,《經典》嘗試從「道」再出發——隱身在山林間的原住民獵道、漢人拓墾台灣的海道與河道、沈葆楨為開山撫番而開闢的官道、日本人為了開採檜木、運送甘蔗而分別建立起的森鐵、糖鐵……。以老照片、現場攝影與田野踏查為經、學者和文史工作者的觀點為緯,共同勾勒出舊道路的前世今生。系列報導輯成《篳路台灣:島嶼歷史行道》一書,嘗試從種種道路過去足跡,尋索台灣未來成功之道。

目錄

【推薦序】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林玉茹
一部更完整的台灣史/陳世慧

【緒論】

四通八達行寶島 / 黃智偉

  升帆遠颺

沿岸海路:千帆過盡水悠悠  撰文/賴英錡.攝影/劉子正

川流不息:台北城與淡水河  撰文/賴英錡.圖片/Lambert van der Aalsvoort

生命之泉:吃米飯拜圳頭  撰文/賴英錡.攝影/安培淂

 

  先民足跡

台灣路之初:獵徑、社路與海陸貿易網   撰文/陳世慧.攝影/安培淂

重返步行年代:金包里大路   撰文/陳歆怡.攝影/劉子正

百年官道行腳:清代全島縱橫擘畫   撰文/陳歆怡.攝影/劉子正

從家山到里山:淡蘭古道復興大計   撰文/陳歆怡.攝影/劉子正

太魯閣橫貫道:從理蕃警備到觀光勝域   撰文/陳歆怡.攝影/劉子正

 

 邁向現代

縱貫線鐵道:台灣南北大動脈   撰文/楊森豪.攝影/劉子正

甜蜜鐵支路:五分車王國的消失與重生   撰文/陳歆怡.攝影/顏松柏

流金歲月:清代全島縱橫擘畫   撰文/賴英錡.攝影/安培淂

森情故事:回首林業鐵路史   撰文/賴英錡.攝影/安培淂

 

 

【推薦序】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撰文/林玉茹(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台灣擁有豐富多變的自然景觀,從層巒疊嶂的峻嶺高山、蓊鬱蔥綠的熱帶、亞熱帶森林,到川流不息的滾滾溪河,讓人不禁由衷讚嘆她的美麗。不過,若是將時間倒退數百年,回到交通不便的遙遠年代,前述的山川美景,也可能成為限制島嶼居民移動的阻礙。

在十七世紀荷蘭人來到台灣之前,原住民族早已在狩獵的過程中,踩踏出一條條隱身在山林裡的獵徑。待荷蘭、西班牙以及鄭氏政權輪番來台之後,縱使建造了部分的道路,但島內東西向流動的河川,依舊將台灣分割成好幾塊獨立的區域,彼此較難相通。

與現代人的認知相反的是,在當時,由於地形、土匪,陸路反而障礙重重,海洋才是通往彼方的道路。清領時期,台灣島內居民的移動正是仰賴沿岸海運。最初,位於府城(今台南)的鹿耳門被列為和中國福建廈門對渡的唯一「正港」,所有從中國來的貨物,都必須先經過此處,再轉運至台灣各地。同理,台灣的土產也必須先運到鹿耳門,才能再轉運至中國廈門。

在大清帝國兩百餘年的統治下,移墾台灣的漢人日漸增多,不論是文武官兵、百姓,上自政治、軍事目的,下至經濟生計,先人們胼手胝足地開闢出愈來愈多的道路,像是北起基隆、南抵屏東枋寮的第一條縱貫官道;通往「後山」花東地區的八通關古道;往來台北、宜蘭的捷徑淡蘭古道;以及俗稱「魚路古道」的金包里大路。

人們也利用舢舨小舟航行於川流之上,將上游地區開採的山林資源如樟腦、木材,轉運至中、下游的市鎮,再將市鎮商人販售的糖、稻米及晚清生產的茶葉等集中運往港口出海。台北城的發展便與淡水河的河運有密切關聯。另外,河運不僅能夠達到物暢其流的效果,人們也開始興建水圳,引川流之水灌溉農田,哺育島嶼眾生。

清朝末年,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展開了一系列的基礎建設,如架電報、設郵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從基隆經台北,再至新竹的鐵路設施,為島嶼點燃了現代化的火苗。但是,要到日治時期,台灣的鐵路才算有系統地完成。

一八九五年,日本人在台灣升起了太陽旗,宣告長達半世紀的殖民統治於焉展開。在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的任內,帝國議會撥給台灣三千五百萬圓的建設費用,其中有高達兩千八百餘萬投入鐵路建設,足見日本人對鐵路的重視。

一九○八年,縱貫台灣南北的鐵路軌道終於大功告成。藉由鐵路運輸,島內的交通變得更加迅速與安全,鐵路也取代了過往的輪船海運,成為台灣島內交通的主旋律。而為了更加有效率地開採自然資源,日本人也築起了一條條通往山林的支線軌道,如森林鐵路、礦業鐵路,以及為了運輸當時被視為重要出口商品的蔗糖,進而興建的糖業鐵路。

隨著時代的推移,台灣在建立完整的現代公路系統(如國道、省道、縣道等),以及汽車普及化之後,島內主要的交通模式,又從火車轉移至汽車,鐵路改為公路。曾經千帆過盡的海港、河港,因為泥沙淤積和原有的交通功能被取代,大多轉為漁港,較幸運者則轉為國際商港或海軍港口;山林中的古道也遭到世人遺忘,逐漸掩沒在荒山野嶺中,乏人問津;曾經揹負產業經濟命脈的礦業鐵路、林業鐵路,也分別因為金、煤礦業的終止、森林的禁伐政策而停止使用。

曾經以政治、軍事、經濟之名而出現的各式道路(水路、古徑、鐵道),今日雖然大多已失去交通運輸的功能,但其背後所反映的文化與歷史意義,卻是值得現代人一再玩味,甚至保有學術研究的重要價值。透過文獻資料、實地勘查、耆老口述等方式,我們得以從斑駁老舊的道路,遙望那個古老的年代,重新看見當時發生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故事。

《經典雜誌》歷時兩年,以詳實、流暢的文字,豐富、多變的影像,試著重現一條條道路的歷史榮光。現在,各篇文章終於集結成《篳路台灣:島嶼歷史行道》一書,它不僅是關於台灣道路故事的報導,更像是一部台灣拓殖史,縱使非嚴謹的學術著作,但雜誌同仁們仍透過採訪人物、田野調查、拍照以及引用史料等方式,訴說了台灣條條道路的前世今生。

俗話說,路是人走出來的。透過閱讀《篳路台灣:島嶼歷史行道》,相信讀者們不僅能從道路史的角度更加認識台灣史,或許還能從中體悟,先人們在那個交通不便的時代,是如何抱持著堅忍、勇敢的氣魄,造橋鋪路、開拓台灣,為後人造出一條條康莊大道。在前景未明、人心浮躁的今日,先人們那份篳路藍縷的無畏精神,或許正值得我們學習。

 

 

【推薦序】

一部更完整的台灣史

撰文/陳世慧(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建設反映時代,此話不虛。

一如台灣甫進入工業社會時,就有了開發高速公路,以期物暢貨流的十大建設;開始重視軟實力後,有興建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國際藝術及流行音樂中心的新十大建設一樣;近年廣受議論的前瞻計畫,裡頭除了三十八項軌道建設外,還有綠能、數位、水環境以及城鄉計畫等等,不管是哪一個項目,就算不是最需要的,至少也是話題性最高的。

不管是哪一種建設,它們共同的特色,就是都由政府所發動,在建設的同時,執政者也期待能留下後世所稱道的「政績」。

所以姑且不論是不是所有的建設,都有其必要,早期的台灣,因為不存在國家的概念,或政府功能不彰(有國家才有政府),很長的一段時間,所謂的建設,都必須由老百姓捲起袖子自己來。

舉例來說,清領時期,移墾來台的漢人愈來愈多,為了開闢更多水田,生產更多穀米,水利設施,遂成了重要關鍵。

但當時著名的水圳,不管是高屏地區的曹公圳,台北地區的瑠公圳,光聽名字,就知道是由私人集資興建。

水圳之外,採礦後所需的配套措施:運輸建設,過去也跟自備環保碗筷一樣,得由礦主自行興建。

所不同的是,礦主多半為資本家,口袋夠深,是成是敗,比較承受得住。但一般的漁夫、菜販,卻得經常將剛捕獲的魚、摘採的青菜、做好的豆腐等,趁天還沒亮,趕緊用扁擔從金山、萬里一帶,挑到士林等地販售,就怕一個不小心,東西壞了或餿了,一家子很可能就沒了下一餐;所以,勤於修路,保持路況良好,就成了屬於金包里大道獨有的故事。

這其中,大概只有清代的官道,和日治時期的理番警備道,是由政府主動發起;但仔細想想,除了前者的勞動力,來自道路兩旁的平埔族各部落「免費」提供外,其建設的目的,也都不在建設,而在於方便管理、統治,甚至是鎮壓。

《篳路台灣:島嶼歷史行道》一書,即在於呈現台灣早期的先民,一路胼手胝足,開創新天地的精神。透過書寫水圳、河道、陸路、鐵路、林道、五分車,以及古道等的開發歷程,讓讀者看到早期的先民,是如何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用雙手雙腳,淚水、汗水,甚至還包括鮮血在內,一步一腳印,所寫下的拓殖史。

要特別一提的是,除了這些介於十七世紀以迄二十世紀初的拓墾事蹟外,本書第二部的首篇:〈台灣路之初——獵徑、社路與海陸貿易網〉,更將時間推溯至史前時代。過去,很多人都說,台灣史前無史,實則,一如已故中研院院士張光直所言:「台灣雖小,五臟俱全!」這不只是針對台灣地表上的地形、地貌等而言,也是指在地表下,有信史之後有史,而在信史之前,則透過考古、語言、人類遺傳學等研究,證實長達數萬年的時光中,今天島上原住民的南島先民們,已經以他們對大自然知識的掌握,或馳騁大洋,與海內外貿易;或縱橫於山林,在獵徑上留下足跡;乃至於,從舊石器、新石器,一直到鐵器時代,越來越多的部落,都促使人際往來更頻繁,終至留下一條條社路,並成為台灣之後許多道路的前身。

在《篳路台灣:島嶼歷史行道》裡,道路,引領我們見證了一部更完整的台灣史!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

搶先評價 “篳路台灣-島嶼歷史行道”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推薦

全館即時榜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