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島嶼的故事,是家國的故事。
在大洋上自成一體的島嶼,獨立、自治是一點也不陌生的政治議題。無論是尋求島上的自體分裂或者與母國大陸的切斷自立,分離與統一,動亂與和平,是島嶼歷史上的關鍵書寫。
二○○八年當《經典》採訪團隊踏上印度洋邊陲的東帝汶時,它還是世界上最新獨立的島國,歷經辛苦爭取來的獨立,時局仍處動盪不安。除了東帝汶,北大西洋上的愛爾蘭,地中海上的賽普勒斯都曾為了獨立付出相當的代價。
資源主權的爭奪,是島國難分難解的原因之一,宗教(南北愛爾蘭天主教與基督教的糾葛對立)、族裔(南北賽普勒斯的希臘與土耳其族裔的不對盤)之意識型態認同,亦然。
從島嶼起家的大不列顛,原是北海一座不見經傳的大島,經歷海洋上的無數征戰,甚至因此改寫歷史,成為世界中心的「日不落國」,東方的日本亦樂而效尤。島嶼的位置是兵家必爭,但島嶼的孤絕也可能是出發的動力,從孤懸一方到舉世揚名。
《經典》採訪團隊亦分批深入世界第二大島紐幾內亞島,花了近兩個月的時間,由西巴布亞到巴布亞紐新幾內亞實地踏查。這座位於赤道南方的島嶼,也是人類學家田野研究的珍貴寶庫,這片古老的土地正面臨傳統與現代的衝擊,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由萬年前的石器時代緩緩擺渡到網路時代來。探訪南半球上的綠色島嶼紐西蘭、藍海上的觀光勝地馬爾地夫、島小志氣大的新加坡,都帶給我們不同的啟迪與發現。
而遊走在大洋上的世界諸島,我們發現島國形勢的瞬息萬變讓人措手不及。 造訪經濟成就與居住品質號稱人間天堂的冰島,這個國民年均三萬八千一百美元的國家,平靜而富裕,孰知,採訪人員回國不到一年,就風聞冰島破產噩耗,冰雪裡的經濟奇蹟,竟搖身一變成為一則警世驚奇。
金融信貸的快速膨脹,像吹泡泡一樣,在西方世界帶來了令人興奮的經濟榮景,然而泡泡破滅之後,希臘、愛爾蘭、英國等歐洲各國亦先後承受了苦果。二○一○年,由艾雅法拉火山所數度噴發的火山灰瀰漫著整個歐洲大陸,癱瘓的不只是歐陸的航運交通,更株連了亟待復甦的歐洲經濟。
儘管世界上百千多個島嶼的變化我們無法盡識,但無論身處偏遠的北國極地或觀光的熱帶島嶼,《經典》聚焦透視出的島嶼故事,始終角度獨特,終極的關切永遠在人,也在土地。
島國之旅,有以教我。這一段長達二年半的島國之旅,採訪人員得以到臨一般人一輩子不可能親訪的極地、斧斤未施的原始雨林,面對島國的極貧、極富、極苦、極樂的對比,增長了難得的國際視野,這樣的豐富收穫,《經典》將之結輯成書,希望也能帶給讀者同樣的觸動。
目錄
推薦序
大海湧出的粒粒珍珠 撰文/王端正
大不列顛 尋找新方向 撰文/郭怡青 攝影/徐安隆
愛爾蘭 堅持作自己 撰文/居芮筠 攝影/徐安隆
冰島 冰火淬煉 撰文/童貴珊 攝影/安培淂
日本 和而不同的共鳴 撰文/郭怡青 攝影/徐安隆
紐西蘭 共生之島 撰文/楊駿北 攝影/杜志剛
賽普勒斯 雲霓已至甘霖未降 撰文/陳世慧 攝影/安培淂
馬爾地夫 即沒之島 撰文/居芮筠 攝影/陳弘岱
新加坡 小國大志 撰文/潘美玲 攝影/蕭耀華
巴布亞紐幾內亞 憂鬱熱帶 撰文‧攝影/安培淂
西巴布亞 新石器時代 撰文/田哲榮 攝影/安培淂
東帝汶 重整中的新島國 撰文/童貴珊 攝影/安培淂
【精采篇章預覽】
大不列顛 尋找新方向
撰文/郭怡青(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徐安隆(經典雜誌攝影)
保守與創新的輪迴,或許就像眼前這一座建於千禧年,歐洲最高的摩天輪「倫敦眼」(London Eye)一般,在英國的悠長歷史中,上下起落。以倫敦為軸心,英國總是帶給世界新的視見,從工業革命以降,日不落帝國的聲威遠播,即便在今日,無論在政治、經濟層面仍深刻地影響著全世界。
沿著泰晤士河走在倫敦南岸,炫耀的摩天輪輝映著對岸嚴肅的大笨鐘(Big Ben),猶如標新立異的龐克與西裝筆挺的老紳士,一前一後地走在街頭,新舊交織的鮮明對比,雖顯突兀卻又不失協調。
不知何時,原本蔚藍的天空突然臉色一沉,一陣大雨傾盆而下,倒是讓萍水相逢的陌生人有了交談的藉口。一名南亞面孔的年輕人逢人就說,「歡迎來到英國!這裡一年下著兩百九十天的雨!」
我想起電影《窈窕淑女》(My Fairy Lady)中,希金斯教授規定伊萊莎逢人只能寒暄與問安。二十一世紀的今日,天氣這個話題依然是英國人最愛的開場白。在雨水的陪伴下,我們西行到布里斯托(Bristol),終於見到難得露臉的太陽。
豔陽下波光粼粼的海港,彷彿在傾訴著過眼繁華,話說一四九七年,航海家卡伯特(John Cabot)由此出航,發現了加拿大的紐
芬蘭,揭起了大英帝國的簾幕……。
「唷吼,一起轉航,揚起船旗。拉呀,小偷和乞丐,我們將永不死……。」
雲霧中,一股黑暗勢力在海上蔓延。它不是來自令人聞風喪膽的加勒比海盜,而是來自利慾薰心的英國東印度公司。一心想置傑克船長於死地的總督貝克特,再三強調「一切都是為了生意」。在電影《神鬼奇航三:世界的盡頭》裡,十八世紀英商企圖壟斷海域的不擇手段令人顫慄。在現實生活中,海盜固然不是浪漫傳奇,握有東方貿易專利權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卻是毀譽參半。
閉上眼睛,時光彷彿回溯到東印度公司縱橫四海的年代,一艘艘的船隻進出港口,帶來了一箱箱珍貴的香料及一批批扣上鎖鍊的奴隸。
「雖然我熱愛這個城市,還是得慚愧地承認,它的發展與醜陋的奴隸交易脫不了關係。」當地的居民海倫直言不諱。
儘管海權時代已成雲煙,日不落帝國終究西沉,大家猶然記得,在驚濤駭浪的北海上,這一座相當於台灣六倍多大的「蕞爾」島國,在顛峰時期曾經主宰過四分之一的世界。
雖然金錢與權力往往難以切割,由此卻可端倪出當年大英帝國的崛起,是建立在「向錢行」的法則上。西班牙的海上勢力讓英國了解到海權經濟的前瞻性,從奴隸交易到鴉片戰爭,過去不被歐洲列強放在眼裡的小國,巧妙地運用曾經阻礙它發展的英吉利海峽確立海權,打造出空前的日不落帝國。
起初,殖民地是帝國的金雞母。他們從殖民地運送原料回國製造,再將產品外銷回殖民地,導致許多地方只有剝削卻缺乏建設。
前駐英代表林俊義曾在西非做過代表,也在東非當過志工,看盡了殖民時代鞭笞下的傷痕,對於英國,只有四個字可以形容──「重商主義」。簡單而言,就是只認閃閃發亮的金銀貨幣!
這種唯利是圖的帝國經濟政策,為日後的工業發展埋下伏筆,因為建立在大量生產的貿易形式,能夠將金幣銀兩以令人瞠目結舌的速度翻滾出極大的財富。十八世紀起,英國吹起了工業革命的號角,在蒸汽機、煤、鐵和鋼的催促下蓬勃發展。
然而小小的島嶼終究還是負載不起世界的沉重,迷失在帝國優越感裡的英國失去了獨領風騷的創新力,歐美諸國迎頭趕上,二十世紀的兩次大戰更加速了帝國的沒落,殖民地紛紛獨立。
「To be or not to be」,當英國人陷入兩難時,總愛引用出自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中的這一句名言。面對殖民地的挑戰,風華不再的舊帝國,使出了最後的絕招──輔佐它們以民主立國,成為大英國協的一員。
只是,在波濤洶湧的國際角力裡,看似「擁有」龐大國協的聯合王國卻猶如一隻虛張聲勢的紙老虎,世界核心的地位早已被美國取代。如果說,二十世紀的英國是被傲慢與保守層層網住,那麼「改變」,似乎是二十一世紀初的魔法詞彙。
英國新面貌
英國在變。
顯而易見的改變是市容。
為了迎向二○一二年的倫敦奧運,全國正在進行大整容,無論走到哪裡,都可以看到一台台拉長了脖子的起重機。曾經,工業革命帶領英國走向現代化的康莊大道,同時卻也造成了環境汙染、資源濫用、生態破壞等問題。現代化的代價是資源瀕危,英國政府認為過度開發只會雪上加霜,如何讓城鎮永續發展才是解決之道,因此政府宣布要讓各地都會「重新呼吸」,全國的新住宅建築在二○一六年都必須達到零碳標準。
英國復興(Regeneration)計畫的範圍很廣泛,小自社區活動,大至整個都會的重建,涵蓋的可能是社會或經濟層面的整頓,也可能是實體性的建設,每一個地區會因不同的需求採取不同的措施,合作單位從政府到民間,陣容龐大。
英國城市復興協會(British Urban Regeneration Association)的執行長沃德(Michael Ward)以海濱城市為例,說明評估個案的重要性。「在維多利亞時代,國內的海濱城市曾是度假勝地,卻因為海外度假的普及而沒落。如何重振一個海濱城市,與如何整頓一個舊工業城市,自然很不一樣。」他並指出,「都會的型態隨著時代一直在變,整體而言,英國從一個製造生產的工業王國到現在大多倚仗進口,我們必須評估要如何讓更新建設至少能夠帶動未來二十年的經濟。」
都市復興中最亮眼的例子,莫過於泰晤士河北岸的金絲雀碼頭(Canary Wharf)。昔日「五月花號」出航前往新世界的港口,也曾經船來船往,卻隨著工業的衰竭繁華落盡,一度幾近荒廢。如今,一棟棟摩登的玻璃帷幕大樓讓這裡煥然一新,成為倫敦最前衛的金融新城,兩百三十五公尺高的加拿大一號廣場(One Canada Square)是目前倫敦最高的大樓。
~更多詳細內容歡迎選購~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