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館即時榜

編輯推薦

特價

臺灣慈善400年(增訂版)

NT$1,080

記錄從清領時期民間的救濟力量,日治時期的福利制度引進,戰後接受外援,到今日以愛心回饋國際的歷程,交織一段段以愛援助貧病人的故事。

 

作者:經典雜誌編著
ISBN:9789868141971
出版日期:2006.5初版/ 2011.1增訂
280頁/ 19x26cm/ 精裝/ 彩色

9 件庫存

90折 省下 NT$120

描述

人道精神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展現
有一些一脈相承,亙古不變
有些隨時空流轉,激盪出創意作為
本書回溯四百年來,臺灣慈善實踐者的善德芳跡
感懷與感恩的同時,探索其核心價值
延續「以善為寶」的大愛足跡

全書分為【清領篇】、【日治篇】、【戰後篇】、【慈濟篇】等篇。

記錄從清領時期民間的救濟力量,日治時期的福利制度引進,戰後接受外援,到今日以愛心回饋國際的歷程,交織一段段以愛援助貧病人的故事。


獲獎紀錄

2007年榮獲金鼎獎「圖書個人獎」一般圖書類|最佳圖書主編

目錄

總序
時間 空間 人與人之間 看見台灣四百年的美善歷史 撰文/王端正

推薦序
社會福利的另類典範 撰文/詹火生
向大愛先驅致上最敬意 撰文/萬育維

【清領篇】移墾社會的民間救濟力量
義渡百年,善德流芳 台灣歷史最久的慈善組織「東勢義渡會」 撰文/陳美羿
甘霖,潤澤盲人心地 台灣盲人教育之父甘為霖 撰文/潘稀祺
徒步在瘴癘大地,長眠在珍愛之島 台願為台灣人奉獻生命的馬偕 撰文/洪淑芬
「殺嬰國度」的救嬰事業 台灣育嬰堂 撰文/戴文鋒、洪淑芬
牛稠溪畔鄉土愛 「造福鄉里」的嘉義紳商賴時輝 撰文/潘是輝
《天災的考驗》 一八四五年‧台灣最大海嘯事件 撰文/呂東熹
《天災的考驗》 一八三一年‧澎湖大旱 撰文/戴雅芬
《當代慈善特色》 原始類型的社會救濟 撰文/戴文鋒

【日治篇】社福制度引進台灣
引導乞食人重拾人的尊嚴 獻身乞丐拯救的施乾 撰文/葉文鶯
病體得醫治、精神得快樂、返家有希望 台灣麻瘋救濟之父戴仁壽 撰文/葉文鶯
以愛報仇 行醫山地部落的井上伊之助 撰文/鄧相揚
百年救濟機構 台北仁濟院 撰文/陳淑美
《天災的考驗》 一九三五年‧關刀山大地震 撰文/陳美羿
《當代慈善特色》 從救濟轉為福利的社福事業 撰文/林萬億

【戰後篇】從接受外援到回饋國際
牽起貧童小手 走向希望未來 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凝聚半世紀之愛 撰文/李委煌
盡一位母親的所能,去愛 孫理蓮與芥菜種會 撰文/葉子豪
因你做這事,他們都喜樂 瑪喜樂與小兒麻痺病童的半生緣
讓壓傷的蘆葦,也能抬頭迎風 甘惠忠神父與障礙兒相遇 撰文/李委煌
愛到底,讓他們活得更好 矢志服務「殘到底、窮到底、老到底」的曹慶 撰文/郭書宏
《天災的考驗》 一九五九年‧八七水災 撰文/李委煌
《天災的考驗》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地震 撰文/李委煌
《當代慈善特色》 全面且多元的社會福利服務 撰文/詹火生

【慈濟篇】大愛包容地球村
教富濟貧、濟貧教富,讓人心富有愛 證嚴法師與慈濟基金會 撰文/潘煊
從一滴水到一股清流 撰文/證嚴法師
慈善,慈濟的起步 撰文/中文期刊部
慈善,從台灣到海外 撰文/中文期刊部

【附錄】大愛包容地球村
《座談會》慈善臺灣‧四百年大愛足跡 傳承與創造 撰文/中文期刊部
臺灣慈善與社會福利記事年表 撰文/涂慶鐘

 

【總序】

時間 空間 人與人之間
看見台灣四百年的美善歷史
撰文/王端正(經典雜誌發行人)

間、空間、人與人之間,是構成歷史的重要元素,儘管許多人對歷史的解讀不同;也儘管許多歷史的寫成存在著不少的爭論,但歷史終究是把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編串的一條人類活動的軌跡,不管這條軌跡是深是淺,是正是偏、是寬是窄,無論如何,都是人類意識型態主導下的一系列記錄。

歷史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由來已久,許多大學設有歷史系、歷史研究所,甚至歷史博士班,可見讀史、治史、寫史變成人類的大事,每個朝代都設有國史館、都設有御用的史官,每個朝代也都編寫著屬當朝觀點的歷史,而每個當朝的歷史,也都充滿著由當權者所主導的主觀意識型態成分,於是歷史就變得不十分可靠。政治左右了歷史的純度,歷史的純度又左右了人民的思考,所以各朝各代有正義感的歷史學家,都會有些不平之鳴,發出「讀史難、治史難、編史更難」的感嘆。

其實,嚴格地說,只要能擺脫政治的糾纏與意識型態的牽制,治史與編史並沒有那麼困難。如果能做到像胡適之先生所說的:「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治史又有何難?遺憾的是:「人在朝廷,身不由己」,治史的人往往和政治意識型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想跳脫政治干預的漩渦又談何容易。

慈濟人文志業中心鑑於治史不易,所以我們另闢蹊徑,企圖將政治的影響降到最低程度,用貼近生活的方式反應四百年來台灣人民的篳路藍縷。慈濟今年已屆滿四十周年,四十年來慈濟從事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相對於台灣的四百年,四十年的時間實在微不足道。但時代在變,社會在變,我們生活的空間也在變,慈濟四十年的點滴作為,確在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與貢獻。

慈濟在傳承與創新間,在科技與人文間、在宏觀與微觀間,都做了最好的調適與開創,慈濟的人文與大愛的精神已儼然成為台灣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環,在歷史的長河裏,慈濟涓涓活水的注入,使台灣的歷史更為波濤壯闊。這種開創性與影響性,說是「慈濟現象」也好,說是「蝴蝶效應」也罷,總之,慈濟的四大志業對台灣社會引發了不小的震撼與影響已是不爭的事實。循著慈濟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發展的軌跡,我們想藉此全面檢視四百年來台灣的「慈善發展史」、「醫療發展史」、「教育發展史」、「人文發展史」,進而從中理出一條擺脫政治緊箍咒的制約,讓它更貼近從古至今,台灣先民與今人生活的歷史。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道德哲學家李文納(Emmanuel Levinas)曾這樣說:
除非我是為了某些原因而存在,否則我什麼都不是。人類是具有意義的存在。我們可以清楚地見到,我們其實是很自然地,真的為別人而存在,只有「為他人而活」,才是唯一可靠的安身之處。

不管歷史上有多少征伐戰爭,也不管人與人之間有多少衝突殺戮,更不管人我之間有多少愛恨情仇,但人,總脫離不了別人而存活。人,最牽掛的還是人,不管是親人或仇人。所以另一位哲學家利夫頓(Robert Lifton)也說:
當我努力想像生命的終點時,浮現在我心中的意念是:「與他人關係的分離與終結。」所謂「關係」(Connection),不僅僅是指「一起出現」,也指晤面雙方的互動內容。

我們策畫這套《台灣慈善四百年》、《台灣醫療四百年》、《台灣教育四百年》、《台灣人文四百年》所採取的角度與立場就是那種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的立場;那種人與人之間相互連結的互動。我們不要有太多的政治牽制,我們要有更多的人道關懷;我們不要有太多的族群對立,我們要有更多的人際和諧;我們不要有太多的傲慢與偏見,我們要有更多的慈悲與謙卑。

歷史是一面鏡子,從歷史這面鏡子中,我們可以看清台灣四百年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的來時路,以及歷經這些來時路的艱辛與轉折。尤其二十世紀中葉到二十一世紀初,慈濟四大志業的異軍突起為這四大領域的歷史注入新血與活力,在非政府組織(NGO)觀念、作為、組織與方法上注入了清澈昇華的活水,這是值得注意與讓台灣民眾引以為豪的一件大事。

慈濟基金會創辦人證嚴上人一再強調:「台灣無以為寶,以善、以愛為寶。」事實上,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一塊以純真勤樸見長的美麗寶島,雖然政治的多變與列強的爭奪,讓台灣百姓多災多難,但透過對台灣四百多年來慈善、醫療、教育、人文歷史的整理,我們認清了台灣百姓的善良,先民在這四大領域的歷史中都沒有交白卷。

這四本套書的編著完成,我們要感謝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平面媒體的所有同仁,合心、和氣、互愛、協力,發揮了團隊分工合作的精神,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完成了四本大書,作為慈濟四十周年慶的獻禮。

歷史照片的蒐集和尋找,是本套書編輯過程最大的難題,然而,我們同仁也確實跑遍了台灣各大小圖書館,接觸了不少台灣民間的史料收藏家,甚至遠赴歐美著名圖書館,蒐集可用珍貴照片,目的就是要讓本套書能夠圖文並茂。希望讀者在閱讀的同時,能給予一些讚歎與掌聲,畢竟每一張照片,每一篇文字都費盡心力,得來不易啊!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

搶先評價 “臺灣慈善400年(增訂版)”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推薦

全館即時榜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