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公元六二七年,唐貞觀元年,玄奘從長安出發,徒步克服了各種天險,終於抵達印度一千三百多年後,《經典》循著玄奘的足跡,踏上了西行的征途我們從西安出發,於今中亞地區實地走訪,見證了巴米揚大佛的毀滅、阿富汗的重生,在衝突頻仍的巴基斯坦覓得佛陀遺痕並拜訪桃源不再的喀什米爾,最後親炙佛誕生的國境-印度。
本書結了學者專家與<經典>採訪小組的報導回到佛教傳播、信仰達於鼎盛的唐初,從中國到巴基斯坦、從印度回中國試圖比對古籍文獻與現場見證,重新詮釋這一幕動人史詩。
獲獎紀錄
2004年榮獲金鼎獎最佳專題報導獎、最佳攝影獎、最佳圖書獎、最佳圖書主編獎
目錄
序
策馬西域古道,再履玄奘足跡 / 王端正
史詩 薪傳 / 王志宏
楔子
堅心行願
玄奘法師的究竟之旅-策杖孤征
玄奘作《大唐西域記》之目的-藉著述弘揚佛法
唐初佛教概況-經典傳譯的跫音
見證西域佛國盛境-橫渡關山
從《西域記》到《西遊記》-真實與虛構
新疆佛教石窟巡禮-大漠綠洲見佛寺
亞洲之心
於葉護可汗夏宮說法-拜訪碎葉
佛教在中國發展的關鍵-蓮花播敷在中土
綜觀中亞五國-亞洲心臟,世界邊緣
唐初中亞的歷史與文化-西域的動盪與發展
戰爭浮生
阿富汗援助紀實-我們需要希望
阿富汗的毀滅與重生-風中之塵
漫談犍陀羅佛教藝術-化天上為人間
初入天竺
在衝突頻仍的巴基斯坦-佛陀的遺痕
阿富汗難民的失望與希望-邊緣生活
《高僧傳》的地位與貢獻-義淨法師其書其人
戰火下的喀什米爾-迦濕彌羅
【精采篇章預覽】
玄奘法師的究竟之旅 策杖孤征
在隋唐時期佛教發展達於鼎盛的階段
發生了一件名垂青史的大事
那就是玄奘法師的西行取經之旅
為了窮究佛教的真理,公元六二七年(唐太宗貞觀三年)
玄奘從長安(今陜西西安)出發,準備到印度求取佛教經典
他在結侶上表未獲批准的情況下
只好偷渡出境,從此「乘危遠邁,策杖孤征」
撰文/李菁菁(經典雜誌文稿召集人)
攝影/蕭耀華(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
農曆八月,西安的天空灰濛濛,空氣中瀰漫著無聲的躁鬱,那是夏秋之交、將涼未涼之際,大氣中的雲霧彷彿正處在崩落的臨界。果然,在我們準備上路的午後時分,如絲小雨開始淅淅瀝瀝地下了。
乘危遠邁,策杖孤征
這裏是西安市郊的一塊綠地,矗立眼前的是「絲綢之路群雕像」。作品刻劃的是一支行進於絲路中的商隊。群雕的位置,就是唐代開遠門的所在地,也是絲綢之路東端的起點;即使到今天,人們若要從西安出發向西行,也要經過這裏。
雕塑所要展現的是絲路豐富的意涵。自從漢武帝派遣張騫通西域開始,中國與西方世界的交流日趨頻繁,遠從西域或中亞地區,走過冰峰、大漠及白骨累累的崎嶇道路,來到中國長安的外國人,以及經由同一條路遠赴異鄉的漢人,數以千萬計,他們在這條古道上相會,同行。
二千多年來,不知有多少勇敢的熱血商人、僧侶、官員和將士,就是從我腳下這塊土地出發,義無反顧地踏上西行之路。這其中,包括了趁亂混跡於災民隊伍中,離開長安的玄奘法師。
唐貞觀元年(公元六二七年)秋八月,長安一帶、關東、河南及隴右等沿邊諸州,受到嚴重的霜雹侵襲,使得莊稼絕收,饑民四出,朝廷無力救災,因此敕令所有人可以隨豐就食。趁這個機會,玄奘收拾行囊,準備「乘危遠邁,策杖孤征」。
由於當時的唐王朝剛剛創建不久,尚未實現全國性的統一,雄據大漠的東突厥時常侵入北方疆域及河西一帶,因此嚴格限制人民出境,而凡是要出國的人,必須得到朝廷批准,領得「過所」與「通關文牒」(類似今日的護照及簽證)後才能成行。
上表請行的玄奘,不幸未獲朝廷批准,在此情況下,幾位原欲與玄奘結伴西行的僧人,紛紛打了退堂鼓,唯獨玄奘堅若磐石,一心要到千里之遙的天竺(今印度)求取佛經。
由於當時佛教界宗派分歧、各家佛學高僧對於經典闡述各持己見,促使十幾年來潛心佛典、對經文窮究精研的玄奘,為了釐清佛經義理,不得不到佛教的根源地──印度,求取原典,踏上孑然孤行的取經之路。 站在這座千年古都的西方一隅,眼前高樓林立、汽車奔馳,雨絲混著一股濃渾的漢唐雄風撲面而來,讓人分不清歷史與現實。必須趕路了,為求經典而選擇偷渡出境的玄奘,當刻的心情必然錯綜,卻堅定。就在霜白葉紅的開遠門外,玄奘風雨兼程。
~更多詳細內容歡迎選購~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